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救治中毒的心靈

2010年12月3日

獨立中文筆會2008年自由寫作獎頒獎辭

https://p.dw.com/p/QPLi
Buchcover What kind of God von Zhou Qing

現實有時令最荒誕的文學望塵莫及。「病從口入」這句老話,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獲得了全新的定義。一大群恐怖的辭匯,洶湧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甚至蔓延到國外:污染食鹽、敵敵畏泡菜、瘦肉精、激素蔬菜、避孕藥催肥的鱔魚甲魚、紙板箱餡包子、毒奶粉、殺死寵物的貓、狗糧……中國食品污染問題,泛濫各地、禍患無窮且屢禁不止,而受害者經常是最柔弱無力的孩子。如果不是紐西蘭總理的直接介入,製造當年安徽「大頭娃娃」、如今全國「結石寶寶」的三聚氰胺,仍然在中國二十多個著名品牌的奶粉中悄悄添加。而醜聞暴露以後,全世界的父母們,想到食品、玩具就談中國變色,更讓中國的經濟騰飛蒙上「謊言騰飛」之名。一個人類見利忘義的惡劣標本。一種旣給別人下毒,又被別人下毒的恐怖迴圈。污染食品的本質,正是被污染的心靈。我們動輒張揚自己「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何以墮落到這種人性泯滅、為非作歹的地步?

周勍的長篇文學性報導《民以何食為天》,活生生揭示了這個現實的噩夢。某種意義上,透過最具體的人物、事件、時間和地點,這本書堪稱一部挑戰想像力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它直逼「現實」一詞的底藴,猶如在卡夫卡筆下,芸芸生存著的小人物,構成一片茫茫人海,他們灰暗得甚至不會被外界留意。但正是他們,卻不得不自己留意一件事:那就是「開門七件事」之首的那個「食」字,古往今來「民以食為天」裡那個「食」字。「食」是一個入口、一個地基,從這裡,我們步入了一個毒液四溢、卻無從逃避的魍魎世界。用這本書,周勍寫下的,不是我們吃什麼,而是我們想什麼?或什麼也不想,乾脆集體投入這場毀滅競賽,醜陋的錦標正是麻木!每個人嘴裡,至少咀嚼著三重毀滅。一、政治的:權力專制縱容下的官商勾結、貪贓枉法;二、道德的:物慾橫流中被徹底背棄的人格和信義;三、人性的:文明標準的急速崩潰和野蠻底線的瘋狂下滑。一個真正的提問是:當代中國正給人類帶來什麼?因為這質疑和反思的嚴峻,《民以何食為天》一出版,就獲得了跨越東西方的讀者的關注,從入圍被譽為「報導文學諾貝爾獎」的國際尤利西斯報導文學獎、到獲選最受日本家庭主婦關注的著作,以及遍及歐美亞洲媒體的頻繁採訪,終至迫使中國官方承認污染食品的部分事實,並法辦了三鹿奶粉集團領導等實際操作者。周勍用一本紀實文學,突破了新聞封鎖和法制殘缺,承擔起當代中國社會裡新聞記者、社會公訴人、受害者辯護律師和伸張正義的法官等多重角色,而這一切,賦予一個詞以最高榮譽:作家。

周勍主要以非虛構體裁寫作。這是當代中文寫作中一個重要而獨特的文體。它的重要,首先在必須直面逼人的現實,那常常意味著「政治」這個令人厭倦害怕的辭匯。而它的獨特,恰恰是突破了畫在政治和文學行為間那條小心翼翼的邊界,從調查第一手的材料起,就舔著現實血淋淋的刀刃。就是說,這些作家沒有虛構的掩體可藏身,她/他們直接暴露在官方和讀者雙向的目光下,讓人們用每一個句子的「實」,檢測自己的誠實。這類寫作的艱難和光榮也都在這裡。當代中國歷史的每個關鍵點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非虛構作家的身影: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人妖之間》,到暴露改革二十年後農村貧苦狀況的《中國農民調查》,再到二十一世紀追本溯源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以及其它為數眾多的佳作,可以說,文化大革命結束三十餘年以來,以滲透紀實文學中的生存苦難和頑強表述,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已建立起一個獨立思考、獨立發言的傳統。

在這個傳統中,周勍的代表作《民以何食為天》佔有著一個突出的位置。我們首先被作者對題材的敏感所吸引:從「吃」入手,由「口」及心,那使中國著名的美食傳統腐爛發臭的,究竟是什麼毒素?其次,我們為作者蒐集材料的難度所震撼:周勍在兩年多時間裡,深入被列為國家機密的食品污染這個黑洞,冒著被黑社會和官員滅口的危險,一個個尋訪當事者,一本本查找書面資料,用無數事實「說出」中國食品污染的真相。由此,這本書獲得了一種冷靜、甚至嚴酷的風格:它把中國官方「報吿文學」中常見的矯情渲染降低到最小,卻訴諸客觀的行文,經常越恐怖的事件,作者敘述得越平靜,甚至僅引用數字,從而把事實本身的衝擊力凸顯到了極限。但這還不是它文學意識的全部,細心的讀者,又能從全書六個精美的章節一窺其結構的奧秘。它們變換角度,用以下六個樂章組成了一部交響樂:食品污染現狀、國際反應、多側面多層次的問題調查、「瘦肉精」暴露的官僚腐敗體系、恐懼和謊言制度下的人心污染、政治體制改革是食品安全的唯一保證。這部交響樂,緊扣主題:食品污染凸顯出一座人性的廢墟,扭曲的政治結構加惡性牟利正在唆使一場蓄謀犯罪,中國五光十色的經濟神話下,人類良知面對著人性之「惡」發動的大規模戰爭。柏林「尤利西斯報導文學獎」的正確譯名,本應是「尤利西斯報導文學藝術獎」,《民以何食為天》之為傑作正在於此:奠基於思想,完成於藝術。

《民以何食為天》只是周勍多年寫作中一部著名作品。他的作品還包括《都市的誘惑——脫離戶籍女性訪談錄》、《走不出的圓圈》、《境外流亡》等,和以好幾年對黃河三門峽水庫環境破壞的調查為素材、正在寫作中的新書。他這一本本著述,他多年來籌建民間「口述博物館」的努力,其中貫穿的並非什麼超前的學術理念,而是一種古往今來的俠義:敢於對權貴說「不」,敢於為弱者直言,敢於在一個被自私和冷漠大一統了的犬儒世界中,恪守人的純正、文的真誠。他揭示給我們一種沉痛的詩意:救治中毒的軀體易,救治中毒的心靈難,但,難也必須救,因為那不是救治別人,恰恰是救治自己,救治的過程就是一個藝術家滌淨靈魂的過程。這樣的靈魂是施毒者的天敵,作為反證,前有給自己作品命名《焚書》、《藏書》並自殺於獄中的李贄,後有揭露車臣戰爭慘狀而被謀害的俄羅斯記者作家(「尤利西斯報導文學藝術獎」首屆一等獎得主)安娜‧波麗特科夫斯卡婭,他們的遭遇足以傲視匍匐者的安樂。通過周勍的寫作,我們看到一種精神不滅。

獨立中文筆會頒發給周勍2008年度自由寫作獎,就是為了通過他表彰這種精神。即使權力和金錢貌似劫持了整個世界,但只要有一支獨立的筆,黑暗就會被戳破。人的高貴,仍然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

評委會

2009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