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放狠話」和「秀肌肉」

2014年4月30日

達賴喇嘛將於下周前往挪威。德媒對挪威政府迫於北京壓力而不與他會晤進行了關注。另外,不僅在歐洲發出「狠話」,在亞洲,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態度讓菲律賓憂心忡忡,以至於願向曾經的殖民國——美國尋求聯盟。

https://p.dw.com/p/1BrkS
Dalai Lama Beacon Theater New York USA Rede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一篇署名文章表示,流亡藏人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下個星期將抵達挪威,25年前,他在這裡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項。他希望能夠在挪威慶祝這個紀念性的日子。可是挪威政府卻迫於來自中國的壓力不與他舉行會面。文章寫道:「無論是首相索爾貝格(Erna Solberg)還是挪威外交大臣布倫德(Børge Brende),都不會和這位藏人精神領袖舉行正式會晤。就在今年二月訪問美國的時候,達賴喇嘛還與美國總統歐巴馬舉行了會晤。(挪威當局)屈服於來自北京的壓力。」作者指出,達賴喇嘛訪問任何一個國家,中國當局都會向相關政府發出威脅,中國聲稱,如果與達賴喇嘛見面,就會損害兩國關係。這篇名為「挪威屈服於北京壓力」的文章接著寫道:「挪威政府已經在過去一段時間努力加強修復與中國並不算熱絡的雙邊關係。兩國關係降到冰點同諾貝爾獎有關: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把當年的和平獎頒給了中國異議人士、目前仍在監獄中服刑的劉曉波。自此,中國以沉默的方式來懲罰挪威,取消了之前計劃的兩國政客的會面,拒絕給挪威政要頒發簽證。」

作者 Silke Biglke引述外交大臣布倫德周三在議會的發言表示,從2010年後,挪威和中國幾乎已完全沒有接觸。兩國的關係幾乎全然不復存在。如果挪威政要對達賴喇嘛的來訪表示歡迎,會使恢復兩國正常關係更為困難。

作者注意到,這個話題在挪威的媒體輿論得到了熱烈的討論,很多人都對挪威政府的決定表示了批評。她提及了一位民調報告:一份挪威日報就此採訪了上千挪威人:6成受訪者都認為挪威政府應該與達賴喇嘛會面。有一半的被訪者認為不見的態度是懦弱的表現。

不過這篇文章也提及了挪威政界對這次調研的反饋,第一個表態拒絕會見達賴喇嘛的挪威議會議長托馬森(Olemic Thommessen)表示,如果挪威希望要成為一個致力於國際人權的國家,我們就不能是與這個強國關係最差的國家。」

作者最後指出,挪威政府的決定也包括經濟利益的考量:自從2010年雙方的外交關係降到冰點以來,這個歐洲國家向中國的出口也遭到了重創。菲與美國合作尋求「安全感」

在亞洲,菲律賓政府也對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表態心存擔憂。《南德意志報》另外一篇報導也把專注點投入到亞太地區。這篇名為「太平洋的肌肉秀」文章指出,中國在南中國海要求主權的態度讓一些鄰國十分擔憂,他們擔心會失去對其擁有油和天然氣以及豐富魚類資源的沿海水域的控制權。此外,這也關係到國際海上通道的安全性。

種種擔憂讓菲律賓政府做出向美國尋求幫助的決定,馬尼拉認為,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權要求讓自身受到威脅。文章指出,「因此,這個前美國殖民地與華盛頓簽署了軍事協議,以此加強了聯盟。」

不過文章作者觀察到,現在美軍在菲律賓自由度的加大,雖然許多菲律賓人認為這是必要的一步,可是當涉及美國的軍事存在,民眾們對此存在一定的不安感,有時,人們還會公開表現對此的反感:「不過菲律賓國防戰略家中的現實主義者知道:面對中國的優勢,一個強大盟友的支持將使菲律賓變得更為強大。除了美國之外沒有什麼其他的選擇。……而對馬尼拉來講,美國的支持減輕了菲律賓的負擔,但是,如果南中國海的緊張氣氛沒有得到緩和,後者因此可能會被推到中美衝突的旋渦中心。」

文章最後指出,雖然歐巴馬強調,這項加強美菲國防合作協議的目的並不時要遏制中國在該地區不斷增長的力量。不過該協議還是被視為美國在該區域與中國不斷增長實力的一種對抗舉措。


摘編:文木

責編:李魚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Thorbjoern Jagland neben leeren Stuhl von Liu Xiaobo NO FLASH
2010年12月10日,挪威奧斯陸頒獎典禮上的"空椅子"圖片來源: AP
Friedensnobelpreisträger 1989 Dalai Lama
1989年,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