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拿壓力做生意

Dina Slanjankic
2019年5月26日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現代人多數感覺有心理壓力。熟稔生意經的企業則有各種手段將人們的壓力變成金礦。

https://p.dw.com/p/3J1rV
Aggressiver Autofahrer auf der Autobahn
圖片來源: Imago/F. Sorg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管是在辦公室、大學期間參加考試,或是上班路上遇到堵車:醫療保健公司Pronova BKK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89%的德國人感覺有心理壓力。它導致睡眠不佳,-而智庫蘭德歐洲(Rand Europe)2016年估算,僅在德國,這一問題就帶來一年54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由此,心裡減壓對僱主和雇員都日益重要。

對健身中心和專注心理健康的企業來說,它卻是福音。關注精力集中和內心寧靜問題的呼聲高漲。不論是否真正有用,產業界則當仁不讓,絞盡腦汁從對"全然倦怠"的害怕心理中賺錢。

冥想應用軟體

心理放鬆運用軟體眼下大行其道,並呈一發不可收拾之勢。"Headspace"和 "Calm"一類雲用軟體據稱能收立竿見影之效,令人消除內心疲勞。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種效果一般都經由多功能手機方能得到,而手機又正是導致心理壓力的最大因素之一。在這些應用軟體的指導下,當事人作冥想訓練、聆聽放鬆音樂,從而強化內心愉悅感。供應商們許諾,每個人都可以毫不費事,在任一時間和地點習得冥想。

僅Headspace如今就有4000萬以上訂戶。創辦人普迪庫姆(Andy Puddicombe)新近在Online Marketing Rockstars 2019大會上依然一幅僧侶樣,宣稱不知自己企業的營銷狀況。然而,即使每人只交10歐元月費,Headspace的月收入就可能是4億歐元。據稱,其競爭對手Calm市值超過10億美元。所以說,內心安寧或許不會讓人大費周章,但還是要破費幾個錢的。

DW Meditations-Apps 2
利用冥想來解壓圖片來源: DW

身心互動訓練課程

很長時間以來,健身中心就已大大受惠於人們對健康的追求。現在,除體魄健身外,還越來越注重心理健康。為此,健身中心提供專門的訓練課程、請來瑜伽教練,並尤其是大做練成"完美人"廣告。

然而,即使原本只打算完成"Mind and Body"(身心互動)課程,主顧們仍需交納健身中心會員的滿額費用。去年,德國各健身中心的總營銷額度為53億歐元,而隨著數年來瑜伽熱的高漲,其受歡迎度更有明顯提升。據全球瑜伽服裝市場(Global Yoga Apparel Markets)報告提供的數據,至2022年,僅瑜伽服裝市場銷售量就會增加34億美元。這同樣也是精神活力熱的一種結果。

超級食品

商家們現在也供應能讓人感覺無壓力的所謂"健腦食品"。食品裡含有讓人內心健康的添加物。儘管科學家們對其真實效果尚無一致看法,數年來,這樣的"超級食品"的銷售量已然不斷增加。

"超級食品-Starterpacks",甚至有關健腦的整套烹調書籍尤其受到健康粉絲們的青睞。

"Omni-Biotic"和"Braineffect"等企業想到了一個點子,提供所謂的"生態藥丸"(Präbiotika),助人"應對壓力時刻"。小小的藥丸內含益菌,甚至被視為抗憂郁藥的替代品。話說回來,此藥價格不菲:100克裝的售價90歐元。

Frau im Bett
圖片來源: Colourbox

消減壓力

人們似乎也可以把普通的家用品轉變成減壓利器。例如,加利福尼亞的一家生產治療墊的企業就有一個極富創意的產品。據稱,該企業生產的"重力墊"(Gravity-Decke)可通過更多重量使"心身完全恢復",明顯減少壓力感。當然,好東西自有其代價:消費者需為一塊這樣的墊子拿出近500歐元。

用健美品求內心平靜

最後:美容行業。該行業也早就看到了孕育著巨大商機的那個"壓力"因素。不論是抗壓霜膏,還是放鬆面膜,幾乎每一種美容產品都必有一種讓人"放鬆"的款式。尤其是新銳企業注重提供衞生健康康化妝品。這樣的產品據稱能讓人心曠神怡,當然也比"普通"產品昂貴。此類產品是否真能產生所期許的效果,並不總有保障。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其主顧多為年輕人的美容業精確達到了醉心於瑜伽類生活方式的那個目標群體。

尤其是充滿創意的新興企業可謂從世人的內心不安中獲益。隨著人間心理壓力繼續增加,某些企業的座右銘便是:壓力越多,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