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駐華使館文化處長談審核部〔三〕

2002年5月23日

德國之聲線上部主任鮑姆豪爾先生最近在北京就審核部問題採訪了德國駐華大使館文化處處長恩德君先生(Enders)。現全文譯出,分幾篇連載。

https://p.dw.com/p/2B5L
審核處門口天天排大隊

鮑姆豪爾:如果說有那麼多中國人作出努力要到德國來,不管是用真的文件還是假的文件,那麼審核部至今的體會是什麼呢?德國是一個所謂「令人讚美的國家」,所以那麼多人要到那兒去學習嗎?

恩德君:對此我們必須現實。德國是一個令人讚美的國家,但還有更令人讚美的國家。當前吸引力最大的是北美。首當其沖的是美國。還有其它國家吸引很多中國學生前去:許多人去澳洲,还有加拿大和英國。德國是有吸引力的,基於它長期良好的聲譽,但也要說老實話,基於免學費。我們不收學費這一事實使更多的人去得起。

鮑姆豪爾:現在有許多批評者說:正是有美國或其它令人讚美的國家,這個審核部的威嚇作用才尤其令人關切。也就是說,它所做的並不同德國希望做的一致:德國在一邊張開臂膀,說「到我們這兒來吧。」然而突然之間有了這麼一個審核部,這事在許多中國人和中國媒體的眼裡應該說是成問題的。並非只有積極的反應。你們是怎樣對待這些批評的呢?

恩德君:這些批評往往受到利益的支配。比如,我們被詢問,某些人士是否可以作為例外處理,如果我們保持強硬,人們便給我們提出某些個案來。我們收到的批評並沒有使我們非常不安,因為我們同時得到了許多許多贊同的意見。那些自己在德國學習過的教授們,對一些不適合的學生到德國去這種情況感到心情很沉重,他們對此(設審核部)非常歡迎。

審核部在一開始的時候也許意味著一種改變,但它最終的意義是,誰要到德國去,他就必須是優秀的。我們面對的是巨大的數字。那麼多人,是德國高校幾乎無法消化的。也就是說,沒有人需要擔心德國會關上大門,我們只不過是現實的。我們是一個小國,我們不能接受所有多餘的中國人。應該說我們已經接收很多,我們應該將接受的人限制在那些有機會學成畢業的人身上。

鮑姆豪爾:來前,我在德國跟一些聽說過審核部的中國人談過,也包括我的中國同事。老實說,他們非常激動。他們說,這種做法簡直是不知羞恥:「偏偏是德國干這種事。其它國家就不那麼做。」那種問題不會是只有德國人才感覺到的。他們甚至對我們說:這麼一個審核部甚至只會使德國人的形象受到損害。說到底,恩德君先生,您應該有一種不好的感覺,因為您對這種壞形象有著共同的責任。

恩德君:我很長時間曾有一種負罪感。這是面對那些全家為一個希望之星把錢全部湊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在這裡面對的是獨生子女家庭。很多的錢湊在一起,在一個高度重視教育的國家。這是給人很深刻印象的事。然後這個希望之星前往德國,接下來在那裡失敗。假如有人事先告誡了他,這些家庭就可以省下很多錢。正是對這些家庭,我有一種負罪感。

對那些不那麼有天份的孩子事先能夠得到告誡的家庭,我沒有負罪感。感覺完全相反。而那些出了有天份的孩子的家庭,這些孩子今後能夠成功地完成大學學業,他們通過新的措施能夠更方便地前往德國,而不至於受到那個總懷疑之累:「這裡面總會有些不對勁的地方。」對這些家庭我更是一點都沒有負罪感。相反,他們對此甚至十分感激。

鮑姆豪爾:儘管如此,人們總會提出這個問題:現在設了審核部了,就不能簡單一點嗎?他們到底想要干什麼?

恩德君:有一種可能性,也就是德國各高校有人力,能派出大型的代表團來,通過繁復的選擇程序選出他們真正要的人來。這樣倒也行了。可惜德國高校沒錢來這麼干。所以我們必須設一個機構,由它來為這些高校作出挑選。也有很好的美國高校說:對了,我們現在應該開始審核材料了,看看這些人是否真的在這些高校讀過書,可是這筆費用是一個優秀高校也幾乎付不起的。這是一種奢侈,一家美國報紙這樣說。而這種奢侈是所有德國高校一下子都能夠承擔的,包括經濟力量最弱的高校。因為以一個學術審核部的形式為他們做的正是這件事。

鮑姆豪爾:實際上可以說,國家這是為高校做出某種事先挑選?也許可以這樣說吧,它起著一種篩子的作用,就像您剛才所描述的那樣?

恩德君:也許可以這樣稱呼它。但必須確定一點:這個篩子的功能僅僅侷限在區別那些形式上有高校入學資格的和那些沒有這種資格的人這方面。翻譯成德語就是:我們僅僅為高校區分:誰有Abitur(德國高等中學13年級畢業文憑,有些才有上德國高校的資格-譯者),誰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