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遏制中國經濟還是遏制中國?

文山 摘編
2018年10月4日

德國政府擬收緊對外國投資的審核,這一主要針對中國資本的措施,為何會傷害德國的整體經濟?川普发動貿易戰,他的矛頭是否只是對准了中國經濟?周四的德語報刊評論版,關注了這些話題。

https://p.dw.com/p/35zQx
Symbolbild Chinesische Investitionen in Deutschland
新法案主要是針對中國資本在德國市場上的收購行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德國經濟必須保持開放"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德國政府計劃收緊針對外國投資進行審查的立法,蘊含著不小的風險。儘管這一法案主要針對中國,但是,這會導致其他國家的資本今後也將會更不願意來德國。

文章首先指出,全球的跨境直接投資中,只有3%投入了德國,遠遠低於美國、中國吸引外資的水準。這其中有許多原因,包括高昂的人力成本、稅負、官僚主義等等。作者援引了許多數據和相關研究表明,吸引外資有助於提高當地的生產效率、增加勞工收入、促進知識的轉移,並且這些正面效應不僅僅體現在發展中國家,美國這樣的高度發達國家吸引外資後也能獲得相似的益處。

"因此,生產效率增長乏力的德國,應當將提升對外國企業的吸引力作為優先任務。但是,德國聯邦政府現在卻要為外資參股提高門檻,今後,非歐盟外資參股將更容易被審核、被禁止。雖然這一新規定暫時只是涉及少數幾個行業,但是這是一個訊號,說明國家利益思維、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這會讓外國投資者眼中的德國更不具備吸引力。"

"新規定的支持者認為,這只涉及那些'危害公共安全和秩序'的收購案。但是,就像川普此前引入鋼鋁關稅時那樣,這很有可能被濫用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這會嚇退投資者。"

"在公眾輿論中,這一可能落實的新規定似乎主要針對的是中國投資者。他們被指責只是想要獲取當地的新技術,並將其轉移至中國。這一說法在個案中可能是正確的。但是,上文提到的對當地的總體積極效應,也適用於來自中國的投資者。這些積極效應具體可以包括新的投資選項、開闢新市場、新的融資選項、新的管理方式、新技術等等。而且,我們必須看到,德國企業在美國投資時,也會把美國當地的技術、工藝轉移到德國。"

"這正說明了全球經濟的緊密結合,在過去幾十年間德國都從中受益。不論它是否故意這樣做:作為驕傲的出口強國,德國不應該為引入外資設立障礙、嚇退投資者。"

USA China Symbolbild Wirtschaftskrieg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Wong

《法蘭克福匯報》則以"全球競爭者"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美中關係將會越來越緊張。

"在華盛頓,外交政策方面的討論愈來愈多地圍繞中國進行。人們不禁在問,川普发動的貿易戰,到底是不是包含了遏制中國繼續崛起的戰略目標。反正,外交政策領域的專家在不斷提及'遏制'這一概念。大家一致的觀點是,在21世紀,美中關係的重要性將十分突出。雙方將是全球性的競爭者,在川普的國家安全戰略裡也提到了這一點。而大規模對立的說法,更是讓不少人想起了冷戰,將會裹挾全球。當然,中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創新能力與當年的蘇聯完全不同。"

"但是,現在仍舊不明朗的是,川普政府是否'只是'要求中國縮減對美出口順差?還是要求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停止強制技術轉讓、停止竊取智慧財產權?同样不明朗的是,川普对此到底有沒有一個戰略?哪怕是跌跌撞撞地去貫徹的戰略也行?如果真有這樣一個戰略,那麼這場表面上的貿易戰就只是實現更宏大目標的一個手段。"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