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歐洲優先!

張筠青(摘編)
2020年1月4日

《明鏡周刊》指出,中美兩國的貿易戰和科技戰短期內不會告終,歐盟應該利用機會從中獲益。《世界報》則關注中國軍方人員來到德國大學從事研究的現象。

https://p.dw.com/p/3ViCs
Peking Staatsbesuch Trump in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W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明鏡周刊》在一篇題為"歐洲優先"(Europe First!)的評論中寫道,中美之間的敵對關係將會在未來十年內持續。歐洲應該藉機從中獲益。

"新時代的跡象不難被察覺。數年來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落後於經濟發展。為了對抗氣候變遷,許多貨物通過船運或空運的遠程運輸費用提高。美國和中國陷入了關稅和技術戰,若沒有一名民主黨人入主白宮,這場爭端的結束遙遙無期。"

評論指出,中美兩個經濟強國都想拉攏歐洲,但歐盟政府必須堅守立場。"他們不能投入美國總統的懷抱,因為他認為歐洲汽車是國家安全隱患,將歐盟視為歷史錯誤。同樣也不能忽視的是,北京的經商模式絕大部分是建立在間諜活動和國家調控的經濟上。"

"正確的歐盟戰略應該是'等距離'。在'歐洲優先'的口號下,歐盟政府應對美國和中國保持相同距離,並試圖利用兩大強權的對立取得優勢。就像柔道選手借力使力般。北京對美國實施關稅? 如果歐洲貨物會因此更便宜就太好了。美國有意禁止中國IT技術?那麼就能與美國當局談談是否願意從歐洲採購更多電器。美國退出世界貿易組織?那好,那麼該組織將成為歐洲與全球貿易的仲裁機構。"

"在金融市場上,歐洲被認為是落後於數字革命的工業博物館。如果正確看待情況,如今這兩個創新驅動者中國和美國可能為歐盟注入新活力。歐洲只需要敢於對競爭力、創新、市場規模這些老問題給出新答案。"

Peking Parade 70 Jahre Volksrepublik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Wong

《世界報》則發表題為"當客座教授是中國將領"(Wenn der Gastprofessor chinesischer Generalmajor ist)的文章指出,德國大學與來自中國的學者合作,卻經常不知道對方可能擁有軍方背景。專家警告,德國的研究機構可能遭受利用。

世界報在文中舉例稱,曾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工程科學家到德國從事研究併發表學術文章,但德國大學卻對其軍方背景知之甚少。該報引述澳洲智庫"澳洲战略研究所"(ASPI)指出,這並非單一個案。ASPI的相關報告撰寫人約斯克(Alex Joske)表示:"德國大學與解放軍之間的研究合作程度是全球之最。"文章引述約斯克寫道:"這涉及廣泛的'雙重用途'研究領域-即所有可用於和平與軍事目的的技術:導航系統、雷射、雷達和飛行控制系統。約斯克認為德國立法者必須改變規則:大學不能與從事此類研究的中國軍事研究人員建立夥伴關係。世界各國政府可以投入更多心力,確保與中國的合作'不會助長對人權的侵犯或危害國家安全'。"

該報引述漢堡大學和平研究和安全政策學院的諾伊內克(Götz Neuneck)表示:"'弄清楚研究的目的以及合作對像是研究本身的任務。'基礎研究也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中國幾乎不存在透明度。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這是不能被接受的。中國以政治目的參與學術,卻對此緘口不言。'這是非常有問題的。'"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負責人彭軻(Frank Pieke)警告,四年前開始,中國的研究合作就充滿戰略考量。他指出:"我們都應該對此保持警惕。這長期影響到我們的軍事安全。"《世界報》引述彭軻寫道:"在德國有時根本沒有任何管控。'所以我們需要良好的程序,我們需要準則,我們需要透明度。'大學和當局必須緊密合作,否則就意味著失敗。"彭軻總結道:"一種可行的辦法是立法規範,要求研究人員充分交代自己所屬的單位,若有欺騙的情況將受到嚴厲懲罰。"

摘編自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