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晶片之爭,中國巧妙出牌

2023年10月4日

《新蘇黎世報》的一篇評論指出,中國冷靜面對美國在晶片領域的制裁和管制,沒有憤怒地拍案而起,而是深思熟慮、巧妙出牌。《商報》則發表評論稱「中國風電企業做對了很多事情」,因此可以突飛猛進、進入新市場。

https://p.dw.com/p/4X6oV
《新蘇黎世報》的一篇評論表示:「中國在盡其所能發展其晶片能力。中國的選擇並不多,但正在明智地利用這些選擇」
《新蘇黎世報》的一篇評論表示:「中國在盡其所能發展其晶片能力。中國的選擇並不多,但正在明智地利用這些選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年前,美國實施了歷史性的(對華)晶片出口管制,旨在將中國半導體業發展凍結在現有技術水準上。而中國政府的反應則主要發生在幕後」,《新蘇黎世報》10月4日一篇聚焦中國晶片發展的評論這樣寫道。

這篇題為《對美晶片衝突,中國精打細算,但長遠來看,可能還不夠》的評論在開頭說,自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國在很多方面都告別了鄧小平當年的韜光養晦戰略。不過晶片領域則是一個例外,在晶片領域,「當美國實施新制裁時,北京沒有憤怒地拍桌子,而是深思熟慮、巧妙出牌。」

文章提到,例如在2022年10月7日,美國推出針對中國晶片業的歷史性制裁方案時,中國政府幾乎沒怎麼公開回應,而是繼續大力發展其「雙軌戰略」,這包含著三個方面:第一是選擇更多幕後行動而不是高聲批評美國;第二是開始建立一個不受制裁影響的中國晶片生態系統;第三是最近幾個月,中國政府開始採取一系列針鋒相對的行動,提醒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的依賴,例如,中國對美光的禁令、在稀土領域的出口管制,以及向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公司施壓、限制一些人群使用蘋果。

作者Matthias Sander對這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並且指出:「除了這些眾所周知的措施外,中國可能還找到了躲避制裁的隱蔽方式。北京清華大學的一名美國交換生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說,由於 『後門和特殊許可』,清華大學的晶片研究所還可以繼續使用最好的美國晶片設計軟體。專家們還多次提到中國的空殼公司,這些公司掩蓋了美國出口產品的真正接收方。」

這篇評論還提到,在某種程度上,美國的晶片產業也是中國的盟友,因為這些生產商不想放棄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今年7月,美國晶片工業協會(SIA)實際上呼籲美國政府不要進一步實施制裁。據專家稱,即使是目前的出口管制有時也執行得不嚴格,因為據稱這些游說團體對於技術限制有自己的定義。」

「簡而言之,儘管受到制裁,中國仍在盡其所能發展其晶片能力。中國的選擇並不多,但正在明智地利用這些選擇。」

不過,這篇評論也在最後指出,「雖然美國限制對華晶片出口的措施可能有缺陷和漏洞,然而它們確實對中國構成了巨大的技術挑戰。如果中國不大規模地尋找漏洞、竊取技術,甚至發明一種全新的晶片生產方法,很難想像中國將如何移走這座大山」。

誰會是晶片大戰的贏家?

中國風電企業為何能迅猛擴張?

德國《商報》10月2日發表評論《中國風電企業做對了很多事》,指出來自中國的風電製造商正在突飛猛進、進入新市場。「與歐洲企業相比,他們具有一些優勢。」

作者Kathrin Witsch表示,多年來,中國的風電企業一直忙於填補自己的市場,歐美的行業巨頭則擁有全球市場。「然而幾年來,全球風能市場的力量平衡正在發生變化。中國風力渦輪機製造商的目光突然超越了國界,先轉向亞洲,然後是南非、南美,如今也轉向歐洲。」

文章指出,目前西方的風能公司深陷虧損。人們擔心該行業會遭遇與歐洲太陽能產業相同的命運。

「有指控說,中國風電企業接受了國家的不公平補貼。甚至有傳言稱,每出口一台渦輪機就有一筆獎金。中國製造商則否認了這一點。」作者隨後列舉了中國風電企業究竟做對了哪些事情,讓其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中國對其國家發展和經濟有明確的規劃。這也包括風能行業。中國國內製造商當然受益於廉價貸款、採購原材料時的價格優勢等好處。但中國風電企業的做法也與歐洲競爭對手完全不同。他們互相分享技術知識,讓大家都收益。 ……西方渦輪機生產商卻各自為政,互相搶奪市場份額。如果你想在未來有機會對抗中國的風電,這種情況就必須改變。」

「中國供應商的價格優勢不僅來自於政府的支持,也來自其高水準的自動化。此外,中國供應商還受益於規模經濟,這在歐洲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企業的另一個關鍵優勢是務實。目前讓西門子歌美颯(Gamesa)陷入數十億美元的生存危機(渦輪機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情況在中國司空見慣。系統基本是在持續運行過程中進行測試的。如果出現問題,很快就會得到解決。不會太多談論它。這在歐洲是不可想像的。」

而且,中國風力渦輪機的品質也不遜色。「所有專家都一致認為,在品質方面,金風科技的風機明顯可以與歐洲風機相媲美。」

評論在最後寫道,歐洲供應商們也並非毫無希望,也有其優勢,可能還有一兩年的時間來精簡機構、改善成本、加快進程。最遲到那時,來自中國的風機將進入歐洲市場。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