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川普让位,中國上位?

雨涵(摘編)
2018年1月3日

《時代周報》記者將2017年定義為「川普年」,分析了這位美國總統在全球政治中留下的空白如何被中國填補的過程。《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了尼泊爾在大選之後面臨外交轉向,中國有望在喜馬拉雅南麓增加影響力。

https://p.dw.com/p/2qILr
China Trumps Besuch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T. Peter

德語媒體:川普让位,中國上位?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年伊始,《時代周報》線上版(zeit.de)記者Steffen Richter發表了一篇分析國際政治領域大國博弈的文章《美國與中國:川普让位,中國上位》(USA und China: Trump macht Platz, China rückt nach)。他在一開頭就將2017年稱作"川普之年"--這大概也是因為這位與歷屆前任風格迥異的總統製造了太多的新聞素材,引起了太多的關注。"但是,由他引起的政治喧囂可能掩蓋了另一個重要現象:川普在地緣政治和外交領域留下的空白,被中國強力填補。這位美國總統推出了巴黎氣候協議,告別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這兩次退出頗為典型地代表了美國全球地位的損失和中國的得利。"

在簡述了"一帶一路"戰略,分析了中國樂於塑造的、與川普形成鮮明對比的開放大國形象之後,作者筆鋒一轉指出,這種形象其實並不符合中國的真實:"中共的經濟政策仍然將本土市場保護得滴水不漏,外國企業面臨重重障礙。比如要求外國企業進行技術轉讓,比如帶著國家資金在全世界開展收購之旅--有公開的也有隱秘的。對於中國來說,自由經濟的更好詮釋就是:本土企業的自由。"

在氣候保護領域,中國所自我宣傳的國際先鋒角色也是經不起推敲的。作者指出,雖然中國注重發展可再生能源,已經有了要告別煤電的意識,"但與此同時,中國仍然是遙遙領先的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由於對能源的需求巨大,中國仍然在繼續修建火力發電站。在之前的波昂氣候大會上,北京派出的代表也拒絕作出更多的氣候保護承諾。"

USA Trump Besuch in China US Flagge mit Mao Porträt am Tiananmen
美國不是想讓位,而是力不從心?圖片來源: Reuters/D. Sogolj

"大多數領域美國向中國讓位的現象也並非都由川普的新政策造成。其實這是中國經濟迅猛增長的必然結果",作者接著分析道,"當然還有中共所推行的政治以及軍事擴張。在小布希治下,美國的外交重點放在中東地區,而忽略了亞洲。歐巴馬帶來了轉變:TPP在某種程度上是美國領導下(旨在遏制中國)的一個地緣戰略圈。"

作者認為,強大起來的中國將東亞和東南亞視為自己的霸權勢力範圍,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鄰國對此是如何看待的呢?"鄰國大多數(北韓除外)希望看到的格局是,一邊是美國,負責保護地區安全和海上通航自由;另一邊是中國,通過與之相關的貿易和投資讓整個地區發家致富。但由於北京越來越多地憑借其經濟影響力和軍事壓力來維護自身利益,對於菲律賓和越南這樣的國家來說,追求平衡將會越來越艱難。"

《法蘭克福匯報》記者Till Fähnders關注的話題也與中國對鄰國的影響力息息相關,不過這個鄰國並非來自東南亞,而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與中國接壤的尼泊爾,與中國爭奪影響力的也不是美國,而是另一個亞洲大國--印度。在2017年年底舉行的選舉中,左派政治聯盟取得勝利,印度擔心中國對該國的影響力可能會增加。"僅僅從地理位置上看,尼泊爾處於地緣利益焦點的角色就不言而喻。這個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脊上的國家擁有近3千萬人口,其位置相當於兩個宿敵大國--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緩沖帶。"

儘管即將組建政府的左派聯盟早已宣佈要實行"獨立"外交政策,但作者認為,"這幾乎等於毫不掩飾地宣示要加強疏遠印度的路線"。有望擔任下屆總理的奧利(Khagda Presad Oli)在選戰中就承諾要爭取更多的中國投資。"這顯然也很對選民的胃口。尤其是在2015年底,印度切斷了對尼泊爾的能源輸送之後,很多尼泊爾人就認為對印度的這種依賴事實上限制了本國的主權。而在這時候,中國卻派出了油罐車,將汽油運送到尼泊爾。"

作者指出,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大項目中,尼泊爾應該也是大幅拼圖中的一塊。"新政府有可能會重啟一個中國投資的水電站項目。不過,新總理可能還不至於完全脫離印度。畢竟這個貧窮的國家在經濟上還是依賴於鄰國。許多尼泊爾人都到印度去打工賺錢,因為他們有免簽待遇。"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