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德語媒體:央行印鈔鼓勵生育?

2022年1月18日

中國國家統計局本周公佈的人口和經濟數據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關注:中國人口是否面臨萎縮?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是否走到了盡頭?

https://p.dw.com/p/45i2h
China Zhangye City | Geburtsstation
圖片來源: Wang Jiang/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的出生人口數量已連續5年走低。根據周一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去年中國僅有1062萬新生兒出生,這意味著比之前一年減少了10.5%,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最低水準。出生率為千分之七點五。

《法蘭克福匯報》關注了這一現象。該報寫道:「周一公佈的有關生育率降低的數字並不讓人吃驚。一些人口學家此前估計的數字還要更低,甚至預測會首次出現人口萎縮。不過人口增長還是(僅)有48萬,增長率為千分之零點三四。」

「中國大城市裡的教育、托幼和住房支出極高,是人們最經常提到的(出生率)降低的一個原因。年輕女性觀念的變化也起了一定作用,她們接受了更高的教育,經濟上更獨立,不願早早地為了丈夫和孩子限制自己的自主。登記結婚的數量已連續7年下降。過去一年,情況又受到新冠疫情危機的巨大衝擊。

去年12月由「育媧人口研究智庫」的專家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得出結論,許多夫婦因為收入較低、喪失就業崗位以及未來前景缺乏安全而推遲生孩子。此外人們還擔心,疫情中難以保證到醫院就醫和生產不受影響。」

China Senioren
中國面臨人口萎縮和老齡化圖片來源: Xinhua/imago images

從2016年放開二胎,到2021年進一步推出三孩政策;一些城市實行延長產假、育兒假及補貼,但並沒有產生持久的作用。與生育政策相配合,民政部門提高離婚門檻,醫療衞生部門致力於減少不必要墮胎,不過這兩項受到了女權人士的批評。文章接著寫道:

「在專業人士看來,這些鼓勵生育的措施遠遠不夠。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不久前建議,為未來10年裡出生的5000萬新生兒設立一個金額合2750億歐元的基金。他甚至建議這筆錢由央行額外印發,掀起起討論風波。這對當局來說走得太遠了,任澤平的微博帳號被封閉。任是金融機構東吳證券的首席經濟師和育媧人口研究智庫的創辦人之一。他不久前曾在一份報告中提出,中國應該將國內生產總值的5%,而不是目前的3%用於鼓勵生育,尤其是擴建托幼設施。迄今中國四歲以下兒童僅有4%能得到託管照顧。任澤平認為這個比例要達到50%,否則中國有可能在幾十年後成為世界上老齡化和人口萎縮最快的國家之一。」

中國經濟漸失活力?

杜塞道夫出版的《商報》發表題為「中國經濟活力減弱」的文章,關注中國最新的經濟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周一發布的數據,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幅放緩,GDP同比增長僅4%,是18個月來最低的季度增幅。2021年全年GDP增長8.1%,與2020年較弱的增長有關。文章寫道:

「專家估計,今年的增長幅度將明顯降低。去年年末增長放慢的原因包括地方和中央政府為控制新冠疫情實施的防疫措施限制了消費。此外還遇到房地產危機、供應鏈問題和限電。」

文章稱,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一再承諾,將繼續改革開放,並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在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活動時表示,必須開放,而不是閉關。但中國的現實卻是另一幅景象:

「『清零』政策下嚴格的防疫措施將中國與世界其它地方幾乎隔絕開來。北京用部分強硬的手段落實其衞生政策。

目前多個大城市在出現疫情後實施禁足,以阻止病毒傳播。居民不得離開住所,出口都有人把守監控。此外,北京通過『中國製造2025』計劃力圖在許多尖端科技領域實現自給自足、習近平的經濟和政治民族主義激化貿易爭端並使台海戰爭威脅升高,也加劇了中國與世界的脫節。

在華外國企業的情緒也明顯低落。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年後,西方公司依然抱怨中國企業得到大量補貼、國企造成競爭扭曲、強迫技術轉讓和竊取智慧財產權的行為。

『我不期待在未來10年會有較明顯的開放』,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特克(Jörg Wuttke)2021年底說,中國將仍然十分重要,但中國的意義將不再像過去多年裡那樣巨大。」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