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國家利益

文山(摘編)2016年7月5日

周二的德語媒體,普遍關注了庫卡收購案的最新進展。有媒體認為此事事關德國國家利益,聯邦政府理應對收購案施加更大阻力;還有分析人士則指出,中國經濟主管部門追求國家利益的方式非常微妙。

https://p.dw.com/p/1JJaz
Deutschland KUKA Robotics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O. Berg

(德國之聲中文網) 《斯圖加特新聞報》以"吞下這口惡氣"為題刊發主編評論,認為德國聯邦政府對庫卡收購案的批評原本具備正當理由,但卻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銷聲匿跡。該報主編認為,這對於德國的工業政策而言,絕不是好消息。

文章一開頭就指出,對於德國經濟部長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而言,很少會像這次在庫卡收購案中一樣擺出清晰的立場;但是,現在庫卡的最大股東真的要向中國人出售股份了,德國政府卻在此時躲了起來。

"不論是嘉布瑞爾先前的高調,還是現在他笑而置之的態度,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德國工業政策的角度,這種態度確實難以想像的。像'國家利益'這種宏大的概念,正是應該在這種地方得以落實。在庫卡的全部業務中,機器人製造可能佔比並不大,但是,出售庫卡可能會威脅到德國的科技領先地位。這一工業領域具有在今後二三十年間主宰汽車製造行業的潛力。"

作者接著指出,隨著庫卡易手,眾多專利也會轉手,因此嘉布瑞爾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但是德國政府要求德國、歐洲企業同中國資本競爭接手庫卡的呼籲,卻遭到了工業界的冷淡對待。

"德國經濟界的大佬們難道都沒有愛國心?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企業高管要對股東以及員工負責。對於許多人而言,都不希望看到公司的行為給自身造成在中國市場的不利局面。此外,中國投資者現在也展現了對德國企業本身的真正興趣,而不僅僅是對德企手中的設計圖紙。美的對庫卡保證保留德國的生產基地,就已經體現了這一點。"

"但是話說回來,絕對的保證是不存在的。所以,庫卡收購案讓我們建設性地思考,德國的外貿法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保護國家利益。如有必要,必須對這些法規進行修訂,從而在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時,德國人不至於只有生氣這一個手段。"

Bildergalerie Hochgeschwindigkeitszüge China CRH3
鐵路裝備製造業也是中國的重點產業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明鏡周刊》旗下的《經理人雜誌》同樣關注了這一話題。文章以"中國人收購庫卡 - 下一個輪到誰?"為題,並認為答案就藏在"十三五規劃"以及"中國製造2025戰略"裡。

"這兩份文件的基調很明確:中國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在'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中國政府列出了10個需要追趕的產業,包括船運、鐵路裝備、農業、航空航天、生物醫藥、IT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與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領域。文件明確呼籲中資企業加強在這些領域的海外投資。在這些領域有許多德國企業,他們都應該做好接到來自中國的收購或參股報價的心理準備。"

文章隨後又指出,中南海本身並沒有制訂什麼秘密文件,指定哪家中資企業應當收購哪家西方企業。"國務院或者中共中央也不會有人直接對美的集團的同志說:'請參股庫卡!'中國的計劃經濟並不是這麼簡單或直接,而是有著一套更為微妙的機制。中資企業當然知道中央的文件,因此他們也知道黨和政府今後將重點關注哪些產業。於是,他們就對投資以及併購行為進行相應的調整。中國的私營企業也會跟隨中央政策,他們也有賴於黨的關照。在政府關照的領域進行經營,能夠引起黨內高層的重視,也會獲得回報。"

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中國的產業政策就是:黨指引方向,然後幾乎所有人都蜂擁而至。在美的之後,還會有許多中資企業跟進。"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