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管制鎵鍺出口 到底誰更受傷?

2023年7月5日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的消息引起德媒的廣泛關注。這一舉措被視為對華盛頓的報復行動。《柏林日報》認為,西方恰恰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新蘇黎世報》則指出,短期內可能難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商。

https://p.dw.com/p/4TSUG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的舉措被視為對華盛頓的報復行動,美國實施了晶片出口禁令。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的舉措被視為對華盛頓的報復行動,美國實施了晶片出口禁令。 圖片來源: daniel0Z/Zoonar/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中貿易爭端的下一個回合已經開始。北京在周一晚上公佈對稀有金屬鎵、鍺實施出口限制。」《 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本周二(7月4日)的一篇文章開頭做出這樣的評價。這一舉措被視為對華盛頓的報復行動,美國已實施了晶片出口禁令。 

中國商務部宣佈對製造高性能晶片所需的金屬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目的是為保護國家安全。管制從8月1日開始執行。文章指出,這兩種金屬礦物,在半導體材料、電動汽車等領域被廣泛應用,也可以用於軍事用途。作者Simon Zeise寫道:「目前,許多電子設備,比如手機都是在中國生產的: 中國人想進一步擴大他們在這裡的主導地位嗎?」文章認為,西方恰恰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如果北京方面利用這些新規定來限制對其他國家的供應,價格可能會上漲,那麼在其他地方開采稀有金屬就會更具經濟性。例如,中國之前限制稀土出口的做法已經削減了該國的市場份額。」 

包括德國在內的全球許多國家正在努力使其原材料供應多樣化,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德國工業聯合會(BDI)指出,北京的出口管制措施突出了歐洲和德國 "迅速減少 "對關鍵原材料依賴的急迫性。因此,必須發展歐洲內部的開采。文章指出,北京出台的最新稀有金屬的出口規定並不是中國首次實施出口禁令:「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首次對稀土實施了出口限制。這給對中國供應高度依賴的日本企業帶來了壓力。事態在2010年發生了變化,作為對中國漁船與日本海岸警衛隊在雙方都聲稱擁有主權的島嶼附近發生相撞事件的回應,中國暫停了對日本的稀土出口。這一事件引發了尋求替代中國供應的競賽。隨後,澳洲和美國的產量增加,導致中國在全球礦物生產中的份額從2010年98%的最高點跌落到2022年的70%。」 

題目為「德國經濟界的警示: 中國為何限制稀有金屬的出口?」(Deutsche Wirtschaft ist alarmiert: Warum schränkt China Export von seltenen Metallen ein?)的文章寫道:「彭博社指出,中國目前佔全球鎵產量的約94%。儘管如此,這些金屬並不是特別罕見或者難以獲取。但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通過補貼政策,使生產成本比其他國家更便宜。」 

專訪:美國是時候表明有對話的意願

瑞士《新蘇黎世報》周二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多年來,中國一直威脅說,它可以利用某些材料作為籌碼。現在,這個時刻可能已經到來。標題為"不要說我們沒有警告你!":中國以稀土出口控制來反擊晶片制裁(«Sagen Sie nicht, wir hätten Sie nicht gewarnt!»: China kontert Chip-Sanktionen mit Exportkontrollen für seltene Erden)的文章寫道:「中國鎵、鍺這兩種材料的最大客戶包括對北京實施晶片制裁的三個國家,美國、荷蘭和日本。德國和法國也是重要的客戶。「 

該報駐中國記者Matthias Sander寫道:「美國方面於2022年對使用鎵氧化物的晶片實施出口管制。這種材料使晶片耐受力高,因此適用於軍事應用。「 

文章認為,俄羅斯和烏克蘭或將可以替代中國供應商,然而:「鎵和鍺都不是真正的稀缺品,但中國幾乎是近年來唯一一個不斷用補貼戰略性地擴大生產和出口的國家。因此,短期內可能難有替代供應商,尤其是考慮到俄烏戰爭等因素。」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