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模式有了大麻煩

文山(摘編)2016年2月16日

周二的德語報刊,普遍關注了中國疲軟不振的經濟以及嚴重過剩的產能。

https://p.dw.com/p/1HwNJ
China Wirtschaft Symbolbild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 《柏林報》以"遠東經濟繼續減速"為題,寫道:

"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持續下滑。多年來,'世界工廠'一直在為了擴大產能而過度投資。現在,這些企業不知道它們的產品能銷往何處。最新的數據顯示,主要是歐洲持續不斷的危機對中國造成了很不利的影響。……進一步的促進增長措施也完全是可能的。中國政府的負債率相對還比較低,而且還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中國追趕發達國家的腳步也沒有停止,因此政府可以繼續通過基建、城市開發來保障就業。但是,相比2007年,現在的增速已經減半,企業債也非常高。歐洲企業也越發受到這一趨勢的影響:許多行業的營業額以及利潤空間都在縮減。"

China Stahlwerk in Beijing
中國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landov/F. Jiwen

《南德意志報》則以"遍地新常態"為題,注意到1月份中國的出口貿易額同比下滑了11%、進口貿易額下滑19%。文章認為,這一切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中國的增長模式遇到了實實在在的困難。

"毫無疑問,中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經濟來支撐其政權的合法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由於擔心經濟迅速降溫、擔心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驟減,胡錦濤與溫家寶出台了大規模的刺激經濟計劃。短期內,刺激措施見效了;但自此之後,中國許多地方政府的債務飛速增長。而現在,外匯儲備也在以創紀錄的速度降低。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北京政府不得不繼續擴大國家財政開支。但是,新的刺激措施卻幾乎不會有用。由國家調控的投資,主要都注入了傳統行業以及國有經濟領域,這往往會導致產能過剩。中國現在已經有一堆產能過剩的問題了,最近和歐盟的鋼鐵貿易糾紛就是一例。"

瑞士《新蘇黎世報》便關注了昨天歐洲鋼鐵行業代表在布魯塞爾的示威遊行。文章以"當僱主也上街示威時"為題,指出中國的產能過剩不僅僅影響中國市場本身,還影響到海外。

"這場示威主要針對的便是歐盟當前正在討論的對反傾銷條款的修訂。具體而言,就是針對是否應授予中國以市場經濟地位。通常,在進行反傾銷訴訟時,歐盟會將原產國商品價格與出口到歐洲的價格進行比較。如果出口價格低於原產國價格,就構成傾銷,歐盟便對該商品課以懲罰性關稅。而對於非市場經濟國家而言,即便是原產國價格或成本,也被認為是可以通過國家補貼的手段而認為壓低的;所以,在反傾銷訴訟時,便會采納一個相似的第三國數據來作為參考。如果中國現在取得了市場經濟地位,要裁定其傾銷行為就更難了。在歐洲企業聯盟Aegis看來,屆時將幾乎不可能判定中國傾銷,因為中國市場上一直有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現象。歐洲鋼鐵協會主席范‧波爾沃爾德(Geert van Poelvoorde)指出,目前中國的鋼產量每年過剩4億噸,而歐洲的鋼鐵需求總量才1.5億噸。儘管這些過剩產能不會全部湧向歐洲,但在歐洲鋼鐵企業的眼中,中國的過剩產能壓低了全球價格;中國正在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鋼鐵,從而促進出口。"

德國《商報》則以"搖搖欲墜的中國"為題,認為外貿額下滑可能也是中國正在進行經濟改革的一個標誌。該報援引德國商業銀行中國經濟分析師周浩指出,進口數字疲軟與最近高層有意清除過剩落後產能的動向相吻合。文章寫道:"中國總理李克強也認為,鋼鐵、水泥等許多行業的產能過剩是一個問題。李克強最近就表示,效益較差的企業不能再從國有銀行或地方政府獲得優惠貸款或者補貼。……這一人口第一大國的政府,現在出台了經濟改革的措施。去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跌到了6.9%,為25年來最低值。而企業以及政府的負債增長率,卻超過經濟增長率的兩倍。"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