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一拖再拖的經濟轉型

文山 摘編
2017年2月17日

周五的德語報刊,注意到中國經濟的負債率高得令人擔心;而最新的一份民調,則讓一些報刊開始討論德中經濟合作的機遇與風險。

https://p.dw.com/p/2Xn4X
China Herstellung von Kugelschreiberspitzen
鋼鐵行業去產能只是障眼法?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C. Yang

(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金融經濟報》以"火上澆油的中國"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必不可少的經濟改革拖了一年又一年,如今中國的增長建立在一個極其不穩定的基礎之上。

"樂觀主義者的時代再次到來了。摩根斯坦利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將能夠避開金融休克。一年前,人民幣快速貶值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國經濟的寒意,而如今,批評的聲音不見影蹤。出口貿易態勢良好,增長速度穩定,人民幣近期甚至還有所升值。"

"但是,中國經濟奇跡的根基卻前所未有地脆弱。根據官方數字,私有領域的貸款發放量今年1月達到了歷史最高位。由於中國的大銀行都是國有銀行,因此貸款量上升其實是北京意志的體現。根據瑞士銀行的估算,2016年,中國經濟的總負債率約為GDP的277%,而2015年的這個數字則還是254%。"

作者隨後指出,目前新增的債務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地方政府發行的,目的是大舉投資基礎設施,而這些投資的實際效用,除了拉動GDP以外幾乎沒有。"為了實現政府制訂的6.5%增長目標,中國當局不斷地需要這種無意義的投資。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早已討論多年,比如經濟增長不應該繼續靠加大投資,而是應該靠增加私人消費來拉動。但是,這一轉型會導致增長減速,因此它被拖延多年。"

"去年,外界對北京政府削減過剩鋼鐵產能的做法表示贊賞。但根據一份獨立調查,這不過是一個障眼法。關閉的只是那些已經停工的工廠,與此同時,新的工廠卻還在開張。"

"樂觀人士認為,新興國家通常都會遇到的債務危機不會出現在中國。畢竟,中國的債務都是國內債,國家已經將中國人的私人儲蓄調度到基建工程中,所以不會出現外資突然撤離的情況。但是90年代日本信貸泡沫破裂告訴我們,能導致債務危機的不只有外資撤離這一種情況。中國的過高債務必須削減。這雖然不一定會產生爆炸性效應,但是卻能在幾十年的時間跨度內拖慢經濟發展。"

Deutschland KUKA Robotics
庫卡等德國高科技企業被中國收購,讓不少德國民眾感到憂慮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Z. Jinqiao

最新一期的德國《經濟周刊》則將目光投向了德中經貿關係。該雜誌社委託德國民調機構Allensbach進行一項調研發現,67%的德國民眾認為,德國政府應當保護德國企業免於被中資企業收購。此外,民調還發現,大部分德國民眾都擔心TTIP(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將會導致美國企業在歐洲的影響力增大。

Allensbach的總經理Renate Köcher在《經濟周刊》上就此以"對待自由貿易 德國人的各種態度"撰寫客席評論,指出德國人雖然對本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但是在面對中國競爭時,德國人卻有點保護主義傾向。

"這類(對TTIP)的擔憂,導致許多民眾都希望能夠從總體上抵禦外來影響,尤其是在與美國、中國這樣的經濟大國合作時。德國民眾瞭解中國對德國經濟具有不斷增強的重要性,也知道如果美國今後繼續其封閉孤立的策略,中國對德國的重要性還會繼續上升。這意味著機遇與風險。而許多德國民眾更是主要關注其中的風險。26%的德國民眾認為,增長中的中國經濟主要意味著德國企業的出口機遇,但是同時也有46%的德國民眾擔心,中國經濟增長意味著更為激烈的競爭,而這會對德國經濟造成不利。此外,中國資本參股德國企業則引發廣泛憂慮,因此有2/3的民眾要求德國政府保護德國企業免於被中資收購--並不僅限於高科技以及安全相關領域。"

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德國是從市場開放中獲益最多的國家,但是其民眾卻有支持閉關政策的傾向。"因此,有美國新政府引發的圍繞貿易保護主義的爭論,也意味著一個機遇:我們得以再次密集討論全球自由貿易的意義。"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