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意志青年運動憶往

2013年10月13日

百年前,德國年輕人為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他們跟父母鬧革命、要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為此,他們成立了「自由德意志青年聯盟」。不久後,年輕人被徵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https://p.dw.com/p/19wsJ
圖片來源: Hamburger Kunsthalle

(德國之聲中文網)插畫家赫普納(Hugo Höppner)化名Fidus的的一幅著名畫作《祈禱光明》(Lichtgebet),刻畫出20世紀年輕人的時代性悲劇:一名青年人裸體站在懸崖峭壁,迎空張開雙臂,面向觀眾的是金色長發飄曳的背部圖像。1900年前後,這幅畫成為風起雲湧的德國青年運動的圖標:當時的青年運動還像圖中裸體小青年那樣純潔無瑕,然而歷史證明,那張開的雙臂預示著不祥。

Bildergalerie Aufbruch der Jugend
《祈禱光明》圖片來源: VG Bild-Kunst, Bonn 2013

1913年10月中旬,僅只一個周末,數百張以《祈禱光明》為主題的明信片被印製出來。那時候,成千上萬的年輕人聚集在卡塞爾附近的邁森高地:男女青年們彈奏著吉他、圍繞篝火合唱民謠,並借此顯示他們與大自然的親近。他們屬意鄉間生活,穿寬松的衣服、禁煙、禁酒、素食。今天看來,這一切具有後現代主義色彩,但那時是一種叛逆 - 他們同多半為小資階級的家庭以及軍隊化管教的學校和國家對抗。

青年世紀

"自由德意志青年聯盟"(Freideutsche Jugendtag)從首次聚會到今天,已走過百年。基於此,紐倫堡德意志民族博物館(das Germanische Nationalmuseum Nürnberg)特別舉辦有關德國青年運動的歷史文物展,內容包括:1900年初期,年輕人受到哄騙,激情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後被"希特勒青年團" 強制收編;二戰後,年輕人又試著重構先前那種具自由化理念的青年社團等。

Bildergalerie Aufbruch der Jugend
屬意鄉間生活,親近大自然圖片來源: Leonberg, Almut Reichenbecher

展覽會藝術總監澤爾海姆女士(Claudia Selheim)介紹道:"19世紀末葉,"青年"這個詞成為史上首次被認可為代表"獨立人生階段"的名詞。廣受歡迎的"青年時尚"蓬勃發展"。在藝術領域,"青年"成為自然和生命力的象徵,許多青年雜誌、刊物應運而生;在建築和設計藝術領域"青年藝術風格"(Jugendstil)蔚然成風;即使在政治上,年長者也受到年輕人的排擠,比如1890年,31歲的德皇威廉二世解除了75歲宰相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的職務。

"20世紀將是青年人的世紀" - 1900年代的民眾顯得異常年輕。此時的德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現代化進程,但年輕人對於工業化及城市增長的發展趨勢持懷疑態度,他們要求回歸自然,開始了那個時代的環境保護行動。

Bildergalerie Aufbruch der Jugend
"候鳥運動"標誌圖片來源: Archiv der deutschen Jugendbewegung

背著吉他挎著背包遠走高飛

"候鳥運動"被今人視為德國"青年運動"的起源:1896年,柏林高級中學的一個學生團體組織徒步漫遊活動,除德國以外,還前往瑞典、希臘等國外地區;他們選擇了"鶴"這種候鳥作為年輕人浪跡天涯的象徵。

然而,"徒步"卻演變成"行軍",眾多"候鳥"們以及其它自由青年社團,熱血沸騰地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那麼,青年運動的邏輯性何在?他們不是主張和平及自由理念嗎?或者,這些德意志自由青年的歌謠、旗幟及新的社團意識其實是為了"一戰 "而做的暖身準備?

藝術總監澤爾海姆表示:"暖身準備倒不至於,但他們是強有力的戰爭同道者:年輕人把一戰視為一次偉大的長途旅行,他們甚至深信自己這種追求"自我決定權"的理念能對其他夥伴產生影響。但"壯志未成身先死",數千年輕士兵捐軀沙場,其中許多是"候鳥運動"的成員"。一戰為德國青年運動帶來了重大轉折。

從童子軍到希特勒青年團

更糟糕的還在後頭:1934年,所有青年社團 - 從"候鳥運動"等青年組織到童子軍,全部被收編成"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縮寫:HJ)。納粹青年組織單位刻意採用了年輕人熟悉的組織模式。現年90高齡的前青年運動成員勒德(Gustav Roeder)回憶說:"一天晚上,我們被召喚至體育館,接待我們的是希特勒青年團,然後我們的'元首'(希特勒)發表了充滿愛國主義的講話,他說:從今天開始,你們的社團組織不存在了,你們全體被編入希特勒青年團。"

Bildergalerie Aufbruch der Jugend
旗幟的意義高於死亡圖片來源: Dorweiler, Arbeitsgemeinschaft Burg Waldeck e.V., Archiv

曾經任職《紐倫堡日報》主編的勒德應邀來到展覽會場,為觀眾講述當年經歷。此刻的他,對年輕時的經歷記憶猶新,他說:"在基督教童子軍裡,我們也練習過齊步走、燒篝火、烤肉腸等等。參加童子軍曾帶給我極大的樂趣。"

納粹政權宣傳部門十分巧妙地建立起與年輕人的聯繫:讓他們擔任旗手、唱團歌、以探險之名玩戰爭游戲…..澤爾海姆指出:"年輕人的覺醒是漸進式的,最初許多人以為,在希特勒青年團裡仍然可以一如既往地運作、生活。但他們後來經歷了慘痛教訓。"


鉛字盒裡的經典古董

勒德敘述道:"當我哥哥在俄羅斯戰場陣亡時,我必須在希特勒青年管弦樂團裡演奏小提琴,旗幟的意義更高於死亡,太令人發指了!我不由自主地流淚,直到今天仍然一想到就會流淚,簡直荒唐極了!

Bildergalerie Aufbruch der Jugend
「德國青年運動「文物展圖片來源: DW/S.Hofmann

納粹政權終結了德國自由、自主的青年運動。 直到二戰結束後,聯邦德國才再次嘗試重拾昔日理想:1964年,年輕人在瓦爾德克城堡(Burg Waldeck)聚會,構思建立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新未來。他們也如早前的青年社團那樣,一起歌唱,歡聚一堂:那是西德第一個露天音樂節的誕生。在東德,名為"德意志自由青年" (FDJ)的青年組織也具有懷舊思維:同樣地旗幟飄揚,同樣地唱頌愛國歌曲,但他們不享有自主權。

展覽會最後的展品是一個書架,看上去像個超大型的鉛字盒,其中陳放著青少年雜誌《Bravo》、唱片和一個運動滑板。許多盒子還空著,展覽會要求參觀者提供自己保留的青年時期的紀念物品,作為博物館的借用展品或贈品。這些對勒德仍然具有無限吸引力的物品,都成了"經典古董",比如以《祈禱光明》為主題的明信片或海報等。

作者:Sarah Judith Hofmann 編譯:楊家華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