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外長結束海灣行,聽到不同聲音

2006年5月26日

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結束了他六天的海灣之行。在卡達,他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卡達外長本亞西姆認為,伊朗核計劃並不是一個威脅,至少对卡達不是威脅。

https://p.dw.com/p/8WlX
德外長施泰因邁爾在沙烏地「顯身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dpaweb

巴林是一個穆斯林什葉派佔多數的國家。在被問到,他的國家是否在核衝突問題上站在伊朗一邊時,巴林外交部長本-阿赫邁德回答說,什葉派還是遜尼派不是問題的關鍵。除了卡達以外,其它五個海灣國家都對伊朗可能成為核國家而表示擔憂。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驚訝地發現,海灣國家不僅只對核武器表現出恐懼:「實際上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科威特,還有阿曼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源也表示了擔憂。他們擔心,伊朗對核技術的應用會影響該地區水的品質,特別是飲用水的品質。」

施泰因邁爾訪問的所有六個海灣國家都表示,願意積極參與尋求解決伊朗核危機的辦法,但不清楚如何去做。海灣六國對伊朗核計劃的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施泰因邁爾星期四訪问卡達時,卡達外長表示,給伊朗施加壓力是錯誤的。這可能會引起伊朗鄰國及其貿易夥伴國家的擔憂。卡達也是六國中唯一一個認為伊朗核計劃不構成對世界和平威脅的國家。施泰因邁爾對此發表看法說:「我認為,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還沒有完全統一認識,是以委員會的名義,還是以單個國家的名義參與解決伊朗核衝突。我覺得這個決定應該留給這些國家來做。」

海灣國家向施泰因邁爾保證,合作委員會將派代表與伊朗談判-或者一個由阿曼領頭的六國代表團,或者派遣密使前往。阿曼是六國中與伊朗關係最密切的國家。但無論如何,在安理會決議的角力及外交途徑之外,這是解決伊朗核危機的第三條道路。

與海灣國家會談的一個困難之處在於,阿拉伯國家方面不斷提出,在實現中東無核地區的進程中,必須將以色列包括進來。這幾個國家都懷疑美國在該地區有自己的私利。阿拉伯記者在巴林向施泰因邁爾提出了這個問題。施泰因邁爾回答說:「非常感謝您提這樣的問題。我當然知道,政治家絕不應該指責記者所提出的問題。但我想要在這裡指出的是,問題中沒有正確描述美國和伊朗在衝突中的關係。這一衝突不是美國與伊朗間的衝突,而是國際社會與伊朗間的衝突。」

施泰因邁爾在他為期六天的訪問中感覺到,海灣國家對美國在伊朗核衝突中的真實用心表示懷疑,而對歐盟三駕馬車之一德國的調解努力表示贊賞。他說:「我相信,海灣國家認真看待歐盟以外交方式解決伊朗核計劃問題,避免升級為軍事衝突的努力。」

施泰因邁爾在他的海灣之行中也得到了一個十分明確的訊息,即伊朗的這幾個鄰國堅決反對用武力解決伊朗核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