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這是怎麼了?國外媒體評價德國大選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9月19日

德國大選之後,歐美各大報紙紛紛為選舉結果把脈,普遍認為這是一場無人獲勝的大選。一些媒體甚至有些幸災樂禍看熱鬧的味道。

https://p.dw.com/p/7C54
土耳其媒體關注大選,因為這涉及到入盟問題圖片來源: AP

有「波蘭《紐約時報》」之稱的波蘭自由派大報《新聞報》(Gazeta Wyborcza)發表評論說: 「總之到最後肯定會有個新政府組閣, 現在唯一不確定的就是不知道新政府將在經濟改革上採取更加靈活的措施,還是盡可能地維持現有的經濟體制。至於德國的外交政策是否會重新走上親美的道路,還是繼續奉行施羅德時期與法國結盟,擴大與俄國合作的老路,最終要取決於組閣之後議會中各黨派強勢力量的影響。此次選舉顯示,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國家目前並不清楚自己該向什麼方向發展。」

本周一,荷蘭《共同日報》(Algemeen Dagblad)稱德國在選舉之後已經陷於「癱瘓」。該報發表文章指出:「歐洲最大的國民經濟前景非但不明朗,反而陷入了癱瘓之中。」 《電訊報》 (Telegraaf)預測德國大選後的組閣爭論將是一場長時間的拉鋸戰:「這對我們的國家也沒什麼好處。 」《商報》(Het Financieele Daglad)發表評論說:「德國有可能由此長時期受到政治不穩定因素的威脅。這次選舉標誌著小黨的勝利,同時也寓意著未來的德國將更難掌控。」荷蘭各報紙對誰贏得了這場選舉的看法也不一。《Trouw晨報》認為基民盟總理候選人梅克爾在選舉之後掙來的只是一記「耳光」。而《民眾報》(Volkskrankt)則認為,選舉只是再次證明德國現任聯邦總理施羅德在1998年之後就從來沒贏得過一場選舉。

義大利主流報紙《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 發表文章稱:「德國所有黨派都不想看到的,以及歐洲所有政府都害怕出現的情況終於發生了。德國人對經濟衰退和社會福利喪失的雙重擔憂導致了這場大選的結果:沒有一個黨派聯盟贏得組閣所必須達到的最低票數。這是一場沒有真正的輸家也沒有真正的贏家的選舉。」

挪威保守派大報《挪威晚郵報》(Aftenposten)報導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選舉。社民黨和綠黨喪失了多數議席,施羅德的總理寶座不保。基民盟和自民黨也沒能夠達到組閣所規定的多數票。如果德國在組建一個穩定政府上出現問題的話,它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影響可能會波及全歐洲。……德國面臨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使納稅的人數增加,接受社會救濟的人數減少。但是德國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現在還不確定。」

法國左翼報紙《解放報》(Liberation)在報導德國大選結果時稱:「選舉之後歐洲在走向衰弱。在歐盟憲法流產之後,隨著法國總統希拉克和德國總理候選人梅克爾在選舉中紛紛失利,法德之間的合作變得不再樂觀。德國的反對派和極端派作為阻礙因素阻擋慣常的政治交替和一個長期性政治改革的進行。值得慶幸的是,極右翼勢力的影響在政壇上消失了。與此同時,反自由派的左翼黨聯盟也在降低著社民黨重返總理寶座的機會。」

美國《華爾街日報》用德語「Stillstand」(靜止)作為對德國大選報導的標題。文章中寫道:「梅克爾把Rolling-Stone的Angie作為她選戰歌曲,這本來就是一個不祥的徵兆。歌曲中唱到,『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的那些夢想看起來都已經煙消雲散』,基民盟昨天在選舉中經歷的就剛好是這首歌在現實中的真實寫照。可以被喻為德國克林頓的施羅德通過其7年的執政從選民中獲得了出色的反饋。混亂的選舉結果說明,德國在未來幾年不會斷然對已經弊端叢生的社會福利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在現有的體制下,德國的失業率達到11%,經濟增長率為零。世界排名第三的德國經濟承載著歐盟30%的經濟生產總值。這位『病魔纏身的歐洲巨人』恐怕還要臥床相當長的時間了。」

俄國商業報紙《Kommersant》評論說:「施羅德雖然在很多德國人眼裡是一位為國家命運擔憂的領導人形象,但是他卻沒有被牢牢地粘在總理的位子上。這一印象深深地影響著德國選民。施羅德的勝利是推遲了未來幾年不可避免的失利,而使現在的選舉結果變得不確定。」

法國眾多報紙轉載了《費加羅報》(Figaro)對德國大選的評論。評論指出:「選舉結果在德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選民的意見被分散了。在野黨的總理候選人梅克爾自己另她的支持者失望了。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個黨派之間的大聯合,當然這只是一個應急的解決方法,是完全沒有協商的可能下才會產生的。由於法國對歐盟憲法說『不』引發的歐盟政治危機在德國選舉之後變得更為深重。」

英國《衛報》(Guardian)撰文指出,現在有可能兩個大黨最終走向聯合,這意味著維持原狀替代推進革新。Angie(梅克爾)雖然和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有很多相像之處,但是她既缺少英國「 鐵娘子」身上獨到的氣質,又不具備把德國從過去七年消沉情緒中解放出來的政治鐵腕。整個選舉被深重的悲觀情緒和選意不明確的選民影響。大部分選民雖然深知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卻畏懼改革可能帶來的後果。

英國《每日電訊》(The Daily Telegraph)認為德國選民錯過了改革的良機。因為「黑黃」獨立組閣無法實現,最好的情況也將僅僅是在謹慎的改革中取得微弱的進展。德國的這一情況將會減緩法國和義大利改革的步伐。整個歐洲都是這場不盡人意的選舉的失敗者。

奧地利自由派報紙《Standard》把聯盟黨在選舉中的失利的原因歸結於「後院失火」。基民盟財政策略顧問Kirchhof提出的單一稅率制在黨內先引起了爭論。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當年施羅德與拉方丹之間的不和。另外一個阻礙梅克爾前進的是巴伐利亞州州長Stoiber,他對德國東部選民的冷言冷語使得聯盟黨在東部的支持率只退不進。

丹麥左派報紙《訊息報》(Information)指出,失敗的首先是基民盟的總理候選人梅克爾。她沒能將選前的領先地位在選舉中保持。現在她只能寄希望於組建一個市民政府。從選舉中可以看出,施羅德爭取選前那些選意未決的選民的策略是很高明的。但是,如果施羅德想握緊手中權力就必須同綠黨以及自由人聯合組閣,可是這也是個燙手的山芋,也可能是根本不可實現的。德國最終選擇什麼方向,要等各黨派之間媾和結果出來之後才能知道。有可能是最小範圍內黨派間形成組閣一致意見,那樣德國的政治家又可以舒服地享受幾年,不至於立刻卷鋪蓋了。

英國保守派報紙《泰晤士報》(The Times)報導說:「對改革來說德國的選舉看起來是以無結果告終。梅克爾在選戰中錯誤頻出,緊張又露怯,以致於選前與執政黨拉開的巨大優勢在選舉中被對手一步步趕上,最終險些和施羅德來個齊頭並進。施羅德在經歷了三年經濟停滯和選擇了冒險性的外交政策之後竟然還沒有被選民拋棄。一個值得提出的問題是,在一個梅克爾組織領導的政府成立之後,是否有必要為新政府樹立它的權威性以及募集到更多的信任。如果施羅德還有一點點原則的話,他就應該率領自己的黨派與梅克爾採取合作的態度。持續的意見分裂將會把德國帶入危險的境地。」

西班牙《世界報》寫到:「出人意料的德國選舉現在只剩下兩個結果可能:大聯合或者紅綠燈聯合。選舉很清楚的表明,基民盟黨人選梅克爾做領袖本身就是一件糊塗事。這位女候選人在選舉過程中顯得優柔寡斷,犯了不少幼稚的錯誤。現在施羅德成為了決定未來德國政府命運的裁判員,這對他來說是個巨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