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股市有望告別冰期?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5月8日

冰封已近兩年的德國股市如今駛來了破冰船:德國自行車生產商MIFA將於今年5月17日上市發行股票,緊隨其後的還有德國郵政銀行(Postbank)。

https://p.dw.com/p/50v4
法蘭克福DAX指數觸底反彈?圖片來源: AP

兩只輪子駛入股市

MIFA Fahrrad geht an die Börse
圖片來源: AP

(圖:MIFA自行車)

MIFA公司的創建可追溯到1907年,成立於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桑格爾豪森(Sangerhausen)。在原東德的社會主義經濟時期,MIFA的前身屬於集體所有制聯合工廠,在萎靡不振的整體經濟形勢下日趨衰敗。1996年,Peter Wicht 以及Michael Lehmann兩家股東合資收購了這家瀕臨倒閉的企業,並將之推上現代化及市場化的改革進程。

MIFA曾經有過一段不甚光彩的歷史,這在前東德的一句順口溜中可豹窺一斑:「騎上MIFA自行車,永遠也不會迷路,因為你壓根只在原地踏步。」當然,這種諷刺早已時過境遷。在被私人收購及完成轉型之後,MIFA的路越走越寬。2000年,企業宣佈已經告別虧損,開始進入贏利階段。現在,MIFA又打出上市的新訊號。

企業負責人Wicht對德國之聲記者說:「我們的產品大家都再熟悉不過--自行車,不是什麼奧妙高深的軟體包,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自行車。1996年,我們剛剛起步的時候,年產量不過才3萬5千輛,而去年已達53萬5千輛。全歐洲的街道上都奔跑著我們的產品,我們是最富生機活力的生產商。」

MIFA去年的銷售額為6300萬歐元,420多名企業職員共同創造了550多萬歐元的利潤。針對德國持續數年停滯不前的自行車需求而言,這不可不謂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業績。MIFA之所以選擇這個當口上市,是希望利用股民集資的資源,將戰果進一步擴大。

Wicht說:「銀行貸款的增加帶來許多弊端,我們希望減少對借貸資本的依賴,轉而向股民籌集資金,這樣可以減小資金周轉負擔,改善企業資本組合。」

目前,MIFA也面臨著來自東歐和中國的競爭對手的壓力,那裡的生產費用便宜,薪水水準低廉。但是Wicht還是不準備將生產大本營撤出德國。他說:「將中國的自行車輸往德國,物流費用很高,這筆錢足夠抵消我們在德國的安裝費,因此,我認為近水樓台先得月,我們的產品依然在歐洲市場佔有優勢。」

郵政銀行發來「特快」

Zentrale der Postbank in Bonn
圖片來源: dpa

(圖:德國郵政銀行總部在波昂)

如果說,自行車企業上市還不足以讓股民興奮的話,6月21日,郵政銀行的首次發行無疑將是一劑強心針。冰封已久的德國股市該聽見潺潺流水聲了。雖然屆時凝聚的人氣還不可能有德國電信、英飛凌當初的排場,而一些小股民也因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重拾信心及勇氣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郵政銀行總裁Wulf von Schimmelmann昨日(5月6日)拒絕向媒體表態,看來,與德國電信及德國郵政早先上市的宣傳造勢相比,郵政銀行的此番舉動要低調得多,單單用數字說話:1150萬的顧客群使得德國郵政銀行堪稱德國最大的私有銀行。

力捧新股上市的啦啦隊首推成千上萬名在德國郵政及郵政銀行任職的職員,銀行股東們也因手持優先權而很可能進一步追加投資。當然,真正的大手筆還當屬各類投資商及財團。「德國財經時報」5月6日報導說,法蘭克福的各大銀行都對郵政銀行的此次入市頗有興趣,據悉,銀行業主摩拳擦掌,準備購入郵政銀行20%的股份,這將對日後更大規模的收購深具戰略意義。

對於投機商來說,具體地說,假如他已掌握德意志銀行的若干股份,購買郵政銀行的股票顯然有利於降低投資風險,改善投資組合,因此,這樣的機會絕對不應錯過。

(芙茗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