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盲童救援組織的中國緣

祝紅2005年12月27日

德國希爾德斯海姆盲童救援組織與中國的聯繫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為了擺脫完全依賴募捐的被動局面,該組織於2005年12月初宣佈成立盲童援助基金,啟動資本為23萬歐元。中國北京的金鑰匙視障教育研究中心的活動經費大多源於希爾德斯海姆盲童救援組織,它使中國大約4000多個殘疾學齡兒童進入了普通學校。下面是德國之聲中文廣播記者采編的報導。

https://p.dw.com/p/7hyi
中國陝西這個12歲的幾乎全盲的少年李凱就是依靠德國盲童救援組織之助進入學校讀書的圖片來源: Hildesheimer Blindenmission

「德國人的慷慨大方仁慈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的工作能夠有一點進展的話,應該歸功於德國朋友的幫助。」

這是北京金鑰匙視障教育研究中心負責人徐白倫在辭舊迎新之時發出的感慨。此話由何而來?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19世紀80年代。

那時在遙遠的德國漢堡附近生活著一位年輕的姑娘,名叫露易絲-庫珀。露易絲的祖父是一位移居德國的英國富有商人,足跡遍佈世界許多地區,父親是一位牧師。希爾德斯海姆盲童救援組織負責人阿西勒斯認為,露易絲的中國情節受到這兩個人的決定性的影響。

他說:「祖父的閱歷開闊了露易絲的視野;父親的職業使露易絲有了堅定的信仰。虔誠的信仰加上開闊的視野促使露易絲來到了遙遠的中國香港」。

Louise Cooper Hildesheimer Blindenmission
Luise Cooper:香港所見促使她建立盲童救援組織圖片來源: Hildesheimer Blindenmission

時間是1884年。在香港的兩年期間,露易絲目睹了香港盲童的慘景,也因此萌發了幫助盲童的想法。兩年後,身患肺結核和神經疾病的露易絲返回德國的希爾德斯海姆,在朋友圈內募集款項,於1890年成立了希爾德斯海姆盲童救援組織。7年之後,該組織派往香港的修女便在當地建起了第一家盲童孤兒院和第一所盲童學校。以後,南亞、東南亞都設有該組織的機構。

80多年後,中國也上演了一則動人的故事,1971年文革期間,一次意外的醫療事故使北京的高級建築師徐白倫變成了一個盲人。失明也使他失去了工作,也因此陷入迷茫和絕望。第一位夫人的早逝更為徐白倫的不幸雪上加霜。難道這就是命運的安排?

他說:「我感到很徬徨,1984年時不知道自己今後該幹什麼。但一年之後,內心深處有個聲音說,你不是最苦的,那些從少就看不到光明的孩子才是最苦的,最需要幫助,你應憑借自己的經歷去幫助他們。」

從1985年起,徐白倫便開始從事盲童教育。86年到香港時與德國修女瑪利亞懈逅相遇,從此與德國的希爾德斯海姆盲童救援組織結下了不解之緣,也開始接受他們的大量資金援助。

徐白倫嘗試著引進國外的一體化教育思想,讓盲童就近上普通學校,徐白倫的努力結出了碩果,於1996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梅紐斯獎。同一年,金鑰匙工程正式啟動-重點在中國西南、西北部貧困地區普及盲童教育。大約4千多個進入普通學校的殘疾孩子均由接受過盲童教育培訓的專門老師親自輔導,並使用與健康孩子一樣的盲文教材。

在普及盲童教育方面,最大的障礙莫過於資金。儘管截至目前的活動經費大多來自德國,但徐白倫已將目光轉向了中國,「我們覺得今後的資金應該更多地依靠中國自己。中國有許多企業家已經富了起來。無論是外國在華企業,還是中國自己的企業都很有實力,我想,今後把他們作為募捐對象。」

但徐白倫也深知做到這一點的不易,「中國原來是計劃經濟社會,進入商品經濟社會後,從產品上,生產上逐漸向西方靠攏,但並沒有引進西方的價值觀,所以在道德上有些地方處於真空,很多人只重視錢,有了錢後如何匯報的觀念較差,在這方面比較困難。」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