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應該"去全球化"

2010年8月17日

為了本國的經濟增長,世界各國政治家們用盡招數。這也不足為奇。然而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已達極限。他們倡導可持續發展,保護資源與環境。國內生產總量縮水,可能也有積極的意義。

https://p.dw.com/p/OpEp
更有人直接呼喊「反全球化」!圖片來源: AP

身體力行


佩希沒有轎車,電視,甚至手機。但他並沒有與外部世界隔絕。相反,來自奧爾登堡的這位經濟學家經常被咨詢,時常乘坐火車出門辦事。即使乘火車比開私家車環保,仍然會打破二氧化碳排放的平衡。他說:"我現在個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約有4.5噸。"


如果沒有演講行程,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年可控制在3噸以內。這樣他幾乎履行了作為地球公民"將全球變暖限制在2攝氏度之內"的義務。科學家們計算得出,人均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控制在3噸之內,才能使氣候變化引起的全球變暖限制在2度的範圍之內。目前,德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近11噸。


佩希說:"我們可以只對那些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到人均總量三分之一的國家講明,如何做好環境保護。我們可以向中國人與印度人展示,德國人是如何做到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3噸內,同時還可以輕鬆愉快地生活。"


進入廢品回收時代


他設想著一個廢品回收的時代。"時至今日,現代社會的人們還一直將自由的概念固定在這樣的問題上:我還需要點什麼?還想要買些什麼?而廢品回收的年代與前者的發展趨勢是相逆的。那個時代的人會說,我能從哪些負擔中解脫出來,這些負擔耗費了我的時間、金錢、空間、精力甚至還有生態資源。"



去全球化,加強區域化


佩希認為,當人類把自身從"消費負擔"中解脫出來時,工業將會減少一半。他說,為此,

"德國必須去全球化。現在我們所經歷的全球化,消費者與廣大製造商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越來越複雜,當中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出路,全部都是耗能的。如此的全球化注定是毀滅性的"。


他指出,原因就在於,能源價格將會隨之急劇抬升:"最終我們還是會重新回到這種情況下:產品來自當地區域,而且價格更低廉"。佩希建議,消費者現在就應該更多的依靠當地區域產品。當地產品只需要短途運輸,所引起的能量耗費也會更少一些。


氣候保護兼顧經濟增長是難題


能源部門在柏希等人所要求的生態結構改造中佔有關鍵性地位。能源部門支持可再生能源,也警告人們不要抱有幻想,天真地以為可再生能源可以在氣候保護的同時兼顧經濟增長。佩希說:"如果我現在正在建造的風能設施確實能產生氣候保護的效應,就意味著我必須在同一區域內削減化石能源或原子能,如此一來就不存在增長,而是一場零和比賽"。

作者:張丹紅/ 編譯:崔簡

責編:凝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