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對中國紡織品大量湧入泰然處之

2005年5月31日

繼美國五月中旬對中國紡織品重新實行進口配額後,歐盟一狀把中國告到世貿組織。星期一,為應對歐美限制措施,中國決定取消81種紡織品的出口關稅。看來,因紡織品問題而引發的中美、中歐貿易糾紛有愈演愈烈之勢。但法蘭克福匯報對美國和歐盟的做法很不以為然:

https://p.dw.com/p/6if7
北京郊區的一家縫紉廠圖片來源: AP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明確的語言告誡美國和歐洲不要使保護主義重新抬頭:『長達數十年的配額制度扭曲了國際紡織品貿易,廢除這一制度使得最有競爭力的廠家能在全球獲得訂單,消費者可從中受益。為此必須減少保護主義壓力。』

消費者和中國人是配額制度結束後的主要贏家。中國受益於紡織工業一體化、新機器和廉價勞動力以及經過數十年考驗的貿易關係和有效的基礎設施。輸家是歐美及孟加拉國和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的紡織企業和工人。取消國際紡織品貿易配額的日期多年前早已確定,美國與歐盟的惱火表明,歐美政府和企業沒有意識到正在進行中的結構轉變。歸根結蒂,紡織品爭執也標誌著中國經濟的上升在全球經濟中引發了結構性的移動。」

紡織不是德國的傳統工業,機械製造才是德國出口的支柱,所以德國對中國紡織品大量湧入泰然處之,但對中國企業仿造德國機器的做法叫苦不迭。柏林日報就最近北京機械工具展上屢見不鮮的產品仿冒問題寫道:

「對於許多德國中等企業來說,中國是決定其前途的國家,禍福均有。這是因為許多企業的專利權受到侵害,要應對更強烈的競爭,但各工業協會也一致認為,德國成為出口世界冠軍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中國市場的生意。僅2003年,中國就購買了價值62億歐元的德國機器,成了僅次於美國和法國的德國機械第三大進口國。

中國蔓延的侵犯專利權現象不僅使一些德國企業十分惱火,從中期來看,也威脅著它們的生存,因為中國競爭對手現在自己向全世界出口。德國機械製造業協會的調查表明,在機床、紡織機、泵和壓縮機等領域,仿冒產品使一半德國企業受害嚴重。對簿公堂通常收效甚微,因為中國法院把地方經濟利益看得高於外國人的權利。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陷入了惡性循環:為了與廉價的贋品競爭,必須把勞動力密集的工序移往低薪水的中國。但遷移的工序越多,中國競爭對手挖走職工或偷竊藍圖、使德國企業丟失技術的危險就越大。」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