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在安理會有理有節的參與

2012年12月28日

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廳的入口處,黑紅黃三色的德國國旗已經懸掛了兩年的時間。不過,德國本次的安理會成員國任期已經進入尾聲,總結回顧兩年的工作,有得有失,但好評多於指責。

https://p.dw.com/p/17AtL
epa02639093 Germany's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Nations, Peter Wittig abstains on a vote during UN Security Council meeting on a resolution that would impose a no-fly zone over Libya and authorize "all necessary measures" to protect civilians from attacks by Muammar Gaddafi's forces, at 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 in New York USA, 17, March 2011. EPA/PETER FOLEY
Peter Wittig Botschafter Deutschland UN Sicherheitsrat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本屆安理會成員國任期開始進入倒計時了。隨著2012年的結束,德國也要對安全理事會告別,恢復普通的聯合國會員身份。在這兩年的時間裡,雖然談不上帶來多麼深刻的變革,但德國人至少還是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2010年10月,當安理會進行新成員國選舉的時候,德國迅速就獲得了必要的多數票數,儘管也只是微弱的多數優勢。兩年來,德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維蒂希(Peter Wittig)得以在這個聯合國最具權勢的機構中列席,帶著柏林的使命參與聯合國政治決策。儘管如此,德國在其中也只能算作是二等公民,因為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的權力遠遠不及五個常任理事國,也就是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投出了否決票,一項安理會決議就無法通過。

Jahreswechsel - Deutschland im Sicherheitsrat JAHRESRÜCKBLICK 2011 - Bundesaußenminister Guido Westerwelle (FDP, M) hebt am Dienstag (12.07.2011) in New York (USA) während der Beratung des UN-Sicherheitsrates während einer Abstimmung die Hand. Deutschland hat im Juli den Vorsitz im Sicherheitsrat der Vereinten Nationen. Der FDP-Politiker leitet am 12.07.2011 die offene Debatte zum Thema "Kinder und bewaffnete Konflikte". Foto: Soeren Stache dpa +++(c) dpa - Bildfunk+++
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參加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在安理會可圈可點的表現

儘管如此,德國還是樂意展現出至少與英法兩國可以平起平坐的自信心態。與同樣也擔任了兩年非常任理事國的歐洲國家葡萄牙相比,德國顯然更願意和英法並肩作戰。而作為歐洲好夥伴,倫敦和巴黎也允許柏林參與游戲,不過多多少少還是帶有一點階級差異感。

維蒂希和他的上司--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都在安理會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他們力爭將氣候保護政策列入了議事日程,推動阿富汗政治走向現代化,並致力於保護兒童免受戰亂危害。這都是一些值得尊重的使命,只不過鮮為公眾所關注而已。相反,在有關在利比亞建立禁飛區的決議中,德國拒絕和其西方盟友站在一起的做法,則登上了全球媒體的頭條。

德國明斯特大學政治學教授嘉爾萊斯(Sven Bernhard Gareis):"在美國、歐洲甚至連阿拉伯國家都普遍取得共識的情況下,德國偏偏離群,這種情況是相當少見的。……其實,即使投了贊成票,德國也不一定需要向利比亞派遣戰鬥機,贊成票不等同於軍事參與的義務。因此,我覺得這一步也許並不是十分明智。"嘉爾萊斯還指出,這張棄權票對於德國爭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是有害無益的。

德國在安理會投的第二次棄權票卻得到了普遍的好評。在聯合國大會有關是否賦予巴勒斯坦觀察員身份的決議中,德國通過一張棄權票,明確表達了對以色列的團結立場。而另一方面,德國對於以色列修建猶太人定居點的批評態度也很明確,因為在聯合國譴責這一計劃的決議中,德國也沒有投反對票。一位西方外交官在事後評價道:"這也許就是在那段跌宕起伏的時間裡最明智的抉擇。"

人權活動人士為德國的表現打出了還不錯的分數,但也不是高分。"在人權議題上,德國是安理會中最開明、政策立場最為連貫一致的國家之一",人權觀察組織的聯合國事務專家波羅皮恩(Philippe Bolopion)這樣評價道,"但鑑於德國目前所具有的影響力,其實它可以在實現國際刑事審判權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尤其在利比亞和蘇丹問題上。"

epa02862563 Libyan men walk past destroyed buildings on 10 August 2011, in Majer, 10 km south of Zliten, a day after the Libyan authorities accused NATO of a "massacre" of 85 villagers in air strikes on the area in support of rebels fighting against forces loyal to Libyan leader ar Gaddafi. EPA/STR PICTURE TAKEN ON A GUIDED GOVERNMENT TOUR
北約對利比亞的轟炸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距離常任理事國地位的夢想究竟還有多遠?

國際各大媒體對德國的表現大多予以積極評價。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記者羅特(Richard Roth)表示:"德國人總是非常開放--這與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維蒂希一直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而且很有裨益。德國人的表現是相當專業的。"

俄羅斯塔斯社記者契基羅(Wladimir Kikilo)則表示:"德國人工作非常的勤奮。……他們和俄羅斯有很大的立場分歧。但是他們非常專業地完成了工作,並且對所有成員國都以禮相待。"

然而,通過這兩年的任期,德國是否向常任理事國的夢想又邁進了一步呢?政治學家嘉爾萊斯教授認為:"我總是說,在我退休之前恐怕是看不到德國成為常任理事國了。……因為要推動聯合國改革,必須要在聯大取得三分之二多數,同時得到所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批准。但這些國家恰恰是沒有興趣和其他國家分享權力的。"

柏林是否一定要獲得更大的權力呢?嘉爾萊斯說:"從政治戰略的角度,我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整個外交政策原本並沒有這樣的定位,即在國際政壇的第一線嶄露頭角。"德國在聯合國是一個受人尊敬、值得信賴的成員國,但並不是優等生,這也許就是事實。

來源:德新社 編譯:雨涵

責編: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