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助阿富汗青年就業

2013年2月3日

越來越多的阿富汗難民因為在伊朗受到歧視並且就業困難,最後選擇回到故鄉。部分阿富汗人在德國援助組織的幫助下學得一技之長,重新進入就業市場。

https://p.dw.com/p/17StJ
圖片來源: DW/H. Hashimi

(德國之聲中文網)工廠裡傳出巨大的聲響。某處傳來震耳欲聾的機械聲。數名年輕人正埋首在一張桌子前。他們正聚精會神的盯著燈泡和電極的排列。當燈泡終於被點亮時,法裡德(Farid)露出驕傲的微笑。這名20歲的青年和其他年輕人一樣,在阿富汗西部的赫特拉市接受8個月的電工培訓。德國發展組織"援助"(HELP- Hilfe zur Selbsthilfe e.V.)為法裡德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法裡德從未想過自己能獲得這樣的培訓。他在伊朗沒有工作,國家未曾提供幫助。五年來他作為難民住在鄰國。他表示:"雖然阿富汗並不安全,但是我很高興能重回故鄉。德國發展組織對我們這些失業的年輕人提供了幫助。接受培訓後,我們便能找到工作,並且為重建家園做出貢獻。"

Afghanen Afghanistan Iran Emigranten Flüchtlinge
伊朗的阿富汗難民圖片來源: FARS

歸國者尋找方向

約300萬名阿富汗人目前住在伊朗,大部分是難民,其中多數是孩童或年輕人。德國發展組織"援助"的伊朗和阿富汗地區負責人霍恩(Alfred Horn)稱,這些人在當地生活艱苦並且受到歧視。阿富汗孩童無法在伊朗就學,因為他們與當地的孩子們不同,必須負擔學費。此外,僱主很少會雇傭阿富汗人。"兩到三年前,人們還能在伊朗找到工作,但這樣的情形已經不再。伊朗政府撤消了所有補助。物價上漲了三倍。許多伊朗人失業,大部分的阿富汗人當然也找不到工作。許多阿富汗難民希望回到故鄉。"

霍恩說,沒有受過教育的回流者只能打零工。"若他們能接受有市場需求的職業的培訓,根據我們的經驗,他們有75%的機會能覓得好工作。"

手工行業培訓

德國組織"援助"目前正為約1000名移民回流者進行手工行業的培訓。德國和歐盟每年投入150萬歐元支持這個項目。自2005年項目開展以來,該組織已經培訓超過5000人,其中四分之一為女性。

Afghanistan Help e.V. in Herat
德國發展組織"援助"提供的地毯編制課程圖片來源: DW/H. Hashimi

在赫特拉市的科技培訓中心裡,男性可以接受木匠、管道安裝工、電工、箱包製作和理髮師培訓,婦女則能學習美容、裁縫或編織地毯。此外也提供電腦和英文課程。吳拉姆(Ustad Ghulam)是培訓中心裡的其中一名教師,他在過去5年內培養了300名管道安裝工。他表示,參與課程的學員相當積極:"從我來這裡工作起,沒有一名學生留級。"

就業市場上的機會

吳拉姆確信,培訓計劃極具成效,幫助學員重返社會。"半數的畢業生如今掙的錢比我還多。許多人在附近的信丹德空軍基地工作。其他人則在赫特拉市參與建設工作或在市內開設商店。他們的生意興隆。我們也會繼續進行合作。"

Afghanistan Help e.V. in Herat
阿富汗市場急需受過培訓的木匠圖片來源: DW/H. Hashimi

然而,部分結業的學員仍抱怨,一些手工行業的就業市場景況蕭條。箱包製作課程的教師賈拉蕊(Arif Jalali)解釋道,他的學員所制作的皮包必須與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競爭。"大部分在赫特拉市製造和販賣的包都來自中國,品質不佳。人們當然會選擇購買較便宜的產品,因為價格他們負擔得起。阿富汗產品則沒有市場。"

建立信賴

因此,德國組織"援助"正嘗試在他們的設施中長期提供展覽和銷售機會。尤其是讓女性有機會販賣她們的產品。位於赫特拉市的項目辦公室與勞工和難民部有密切聯繫,並且獲得後者的支持。

項目負責人霍恩解釋:"甄選候選人時,我們偏向選擇女性和殘疾人士。"這樣的態度經常遭遇地方和宗教當局的批評。但霍恩知道如何應付:"我們必須與年長者溝通,並對他們說:你們希望婦女們能學會做飯,好好教育孩子。這些我們會教導她們。除此之外,她們也要學習閱讀和寫字。"只要口氣不帶侵略性或是抱著傳教說教的態度,而是作為值得信賴的人前去溝通,通常項目都能獲得接受。

Alfred Horn, Ehrenbürger der afghanischen Stadt Herat
德國發展組織"援助"的伊朗和阿富汗地區負責人霍恩圖片來源: Help e.V

霍恩目前已經獲得赫特拉市的榮譽市民頭銜,人們對他的信賴程度可見一斑。

作者: Waslat Hasrat-Nazimi 編譯:張筠青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