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企業科研成果太多「水土流失」

Klaus Deuse2007年1月19日

波鴻革新應用研究所在對1200個德國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後得出結論,如果德國企業能夠更加執著地進行革新,並將革新轉化為供應市場的產品的話,德國的經濟狀況將要比現在好得多。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9jCg
德國有很多科研人員圖片來源: AP/Merck

儘管幾乎所有企業都聲稱他們在不斷進行革新,但實際上只有13%的產品革新建議會有結果。波鴻的革新應用研究所教授克爾卡清醒地認識到:「企業在革新方面的投資在最近幾年中有明顯增加。但實際革新率,就是說最終投放市場的革新產品及革新帶來的實際利益與投資的比率反而下降了。」

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形勢下,象德國這樣自然資源不豐富的國家能否盡量利用智力資源,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在這方面,德國似乎還做得還不錯。德國企業申請專利的數量佔世界前幾名。但在將革新想法轉化為成功產品方面,德國仍有很大欠缺。克爾卡說:「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許多德國的發明和專利最後卻讓日本或者美國首先應用了。」

特別是一些將來可能獲得巨大成功的想法很可能在萌芽狀態時就被企業扼殺了。據波鴻這家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這種情況發生在所有行業當中:從化工,藥品,機械製造直到電子產品,精加工及光學產品等領域。

只有三分之一的革新建議能夠被企業同意製成樣品。而這些樣品中也僅有13%能夠成為被推向市場的產品。而這些被推向市場的產品中只有一半左右能夠為企業賺取利潤。就是說,十分之九的產品革新實驗都白白浪費了時間和金錢。克爾卡說:「德國企業每年用於科研及產品研發的資金高達350億歐元。如果加上國家及各研究所的研究經費,這個數字就接近600億。」

而這筆科研經費只有6%的回報率。這麼低回報率的原因是什麼呢?在對1200個企業的調查中,有53%的科研人員抱怨說,企業決策人沒有時間來判定革新建議的可行性。60%科研人員認為這是沒有做認真的市場調查的原因。但克爾卡認為,市場調查並不一定能夠為產品打開市場的大門:「最近幾年的市場調查使許多企業誤入飽和市場。企業只注重市場的態勢,追逐時髦而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另外還出現了超功能現象,即產品有許多顧客根本不需要的功能。僅僅靠增加產品的功能並不能保證產品的銷路。這在計算機和手機行業都有反映。顧客常常只使用產品所有功能的三分之一。克爾卡還指出,革新往往難以進行的原因常常是因為它的危險性被誇大了:「許多問題實際上就出在企業內部。做一點兒小小的變動尚且阻力重重,大的革新就更加難以進行。官僚體制扼殺了革新思想。許多革新也由於資金原因而胎死腹中。」

因此,在那些不願意承擔風險的企業將這些本來可以帶來豐厚利潤的革新想法抹殺了。創新在這些企業中受到限制。克爾卡說:「沒有資金就談不到革新。根據我們的估算,革新給企業帶來的利潤,可以10倍於它為革新所付出的科研經費。」

所有行業基本都是這個狀況。而對大型企業來說,這常常不是一筆小錢。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