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之聲研討會:中國模式與亞洲國家力量制衡

苗子2007年7月1日

中國的「和平崛起」吸引著西方世界注視的目光。在德國,人們對於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以及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十分關注。為此,德國之聲日前在波昂舉行了一場題為「中國模式——亞洲國家力量制衡」的討論會,就中國的外交政策對亞洲鄰國的影響展開討論。專家認為,印度已從與中國對立的模式轉為純倣傚者;東南亞華僑對雙多邊關係和中國建設意義很大。

https://p.dw.com/p/B88E
德國之聲波昂總部圖片來源: DW

中國的崛起似乎勢不可擋。世界帶著新奇但又不無憂慮的目光注視著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以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日益增強的自信心與影響力。在這種關注的目光中,中國早已不再滿足於充當世界工廠的角色。中國出口的不僅是產品與服務,也開始向世界展示並推廣其文化。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就是表現之一。

這種發展勢頭對於中國在亞洲的鄰國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崛起是引起這一地區更大的文化與利益紛爭,還是成為其他國家效仿的榜樣,即所謂「中國模式」?帶著這些問題,德國之聲邀請三位專家展開討論。

華格納博士是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印度問題專家。他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其實是被西方世界看作與中國相對的案例和模式。當時西方國家寄希望於印度的民主制度,與共產主義制度下的中國相對峙。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這種感覺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他說:「如果仔細研究印度的外交政策,就會發現,印度在很多方面效仿中國的做法。印度的核試驗比中國晚10年。印度經濟上的改革開放比中國晚13年,當時其他國家都已經將投資重點放在了中國,印度必須想方設法從中分得一杯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商人的足跡開始遍及世界各地。中國一直致力於吸引海外華僑回國投資,印度也效仿這種做法。在能源領域也是這樣。可以說,世界上凡是有中國人開的公司的地方,也一定有印度公司。所以,在中印關係中,印度總是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一方,總是比中國慢一拍。」

而東南亞其他國家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呢?德國柏林日報負責報導印尼問題的記者阿奈特.凱勒說,各國情況不盡相同。但是,東南亞各國華僑對本國經濟的影響力引人注目。不僅在印尼,在泰國,菲律賓等國也是如此。那裡的華僑在政治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在經濟上實力強大。

目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華僑也參與了中國崛起以及所帶來的巨大能源需求,「以印尼為例。印尼最近幾年的加工工業逐漸萎縮,例如紡織業。與此同時,印尼越來越成為一個純粹的原材料輸出國。最近這一地區剛開始一個目前為止最大的項目,即利用棕櫚樹種植林大規模生產生物汽油的項目,這個項目受到環保組織的強烈反對,因為這樣會進一步加劇對當地熱帶雨林的破壞。有意思的是,這一項目究竟由誰投資。從目前剛剛簽署的合作項目中,中國石化是合作夥伴之一,而印尼方面的投資者正是印尼華人中的最富有的階層。」

在建設「和諧亞洲」思想的倡導之下,中國在外交上究竟以什麼為根本目標呢?德國之聲自由記者一通認為,一個小小的例證足以說明問題,「8個月以前,中國中央電視台播放了一個大型的紀錄片系列,名叫《大國崛起》。把一些世界強國,包括殖民時期崛起的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如何走上強盛之路的歷史,展示給中國千百萬的觀眾。使中國成為世界強國,這不僅是小部分精英人士的夢想。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確切無疑地看到中國外交的根本目標,即使中國成為世界強國。」

華格納博士說,關於中國崛起的討論其實頗令人困惑。因為從政治角度上說,中國早已是個強國了。因為世界上只有5個國家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只有5個國家是公認的核武器大國。中國都是其中的成員。因此,中國已經擁有許多國家所不具有的世界性政治影響力。在這種意義上,他認為,討論中國崛起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中國一直還沒有承擔起與其地位相適應的國際責任。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