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企用金錢換職工的忠誠

2010年7月4日

日資、台資等在中國的外資企業頻繁爆發工潮,公眾注意到,歐洲在中國的企業則相對穩定。為中國工人爭取權益的非政府組織香港勞工通訊也指出,"總的來說,歐洲在華企業的薪水、補貼和勞動條件優於其它企業"。《經濟周刊》以德國一些在華企業為例,介紹了它們與日本、台灣等亞洲企業的不同做法:

https://p.dw.com/p/O9t2

"與日本人或台灣人相反,只有少數德國企業聘用中國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民工,例如在為汽車生產碟形彈簧的德國慕貝爾公司中,只有來自上海及周邊地區的工人,廠區內沒有中國通常都有的工人集體宿舍。而為蘋果公司提供零件的台灣企業富士康不把工作和私人生活分開,這正是十名工人跳樓死亡的原因之一。在富士康、至少六名工人同住一間宿舍,擁擠使人失去私人活動空間,造成人際關係緊張。

德國人在中國的管理風格也與其它亞洲國家競爭對手不同。過去幾年,大眾、西門子等公司集團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型企業堅決安排當地人士進入領導階層。現在許多企業的最高層甚至大多是中國人,這樣大大有利於與職工交流。而發生醜聞的富士康的中級管理層中就有七千名台灣人,儘管台灣人與大陸人沒有語言障礙,但他們很難相處。

德國模式:循規蹈矩

當然,德國企業至今沒有成為罷工目標,也因為它們實際用金錢買來了職工的忠誠。德國外貿商會專家估計,德國企業的薪水比亞洲企業高10%。慕貝爾工廠所在的上海周邊地區,法定最低薪水標準為每月970元,但每周工作40小時,經理至少發給工人1320元。按照德國模式,工人的加班時間記入工時帳戶,工人既可以領取加班費,也可以自由支配這些時間。而台灣和日本企業很少有這樣的模式。實際上中國發生罷工,往往是企業違法壓低加班費的緣故。

德國在華企業沒有受到工潮波及,也因為它們即使在外國也保持著極端循規蹈矩和聽命政府的癖好,也因此往往受人嘲笑。例如德國企業大多如實交納工人的社會保險金。法定醫療、失業和養老保險加起來佔企業薪水支出的45%。"

至於德國在華企業能否長久保持勞資關係穩定,現在還很難說。《經濟周刊》引用專家們的看法說,隨著今後其它行業的工人罷工,整體薪水水準必將上升:

"為防止發生群體性社會動蕩,中國政府將不惜代價,這樣就為提升薪水起到了推動作用,工人的薪水袋中也會有更多的金錢。一些專家認為,德國在華企業的薪水繼續上升是合理現象。香港德鑫管理咨詢公司負責人說,'畢竟這些企業在2009危機之年也獲得了很大的贏利,但德國母公司常常阻止提高薪水'。"

編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