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企不畏中國經濟轉型

2013年9月11日

在消費逐漸取代投資成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時,德國企業高管有信心能在中國市場轉型時獲利。

https://p.dw.com/p/19fwv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近年來刻意抑制其資本支出,德國無法再依靠出口其享譽盛名的高品質機械設備賺取利潤。另外,中國的製造商也很可能在部分領域對德國製造商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他們舍棄了低附加價值的產品生產,轉而投向高端市場。儘管如此,德國企業家仍舊自信地表示,他們多年來不斷創新的成功秘方將持續帶來收益。

畢竟自1995年起,德國成功增加了對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出口,而中國的崛起則削減了法國和義大利的市場份額。慕尼黑的DELO Industrial Adhesives公司的赫羅德(Sabine Herold)表示:"來自中國的競爭眾多,但幸好中國人的創新不及我們,比起在市場中帶來新發展,他們更擅長模仿,所以往往落後我們一步。"

中國的轉型對歐洲的影響,並不像對生產低附加值商品的企業般直接。中國致力於減少對資源密集的重工業以及進口零件和原料的低技術加工業的依賴。

但是潛在的衝擊仍不容輕忽。中國是德國的第五大市場,佔德國出口額的6%。相比之下,法國對華的出口佔總出口額的3.4%,英國為3.3%,義大利則為2.3%。由於資本貨物佔德國出口的40%以上,中國決心減少依賴投資的做法,對德國似乎相當不利。但與此同時,新的契機也隨之出現。

以慕尼黑的DELO公司為例,該公司生產的黏著劑被用於手機、智慧型卡片和電子零件上,目前共聘用350名雇員,5200萬的年營業額中,有60%來自海外。

"我們注意到公司的產品在中國不再只被用於生產,使用了黏著劑的產品也被銷售到中國市場。這麼一來,中國對我們而言已經是一個成長性市場。"

Deutschland Baumaschinen Ausstellung in Neumünster
德國企業高管有信心能在中國市場轉型時獲利圖片來源: Imago

高品質產品需求增加

中國的生活水準正逐漸提高,對於蛋白質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對於Broekelmann + Co

Oelmuehle GmbH + Co等企業而言無疑是好消息。該公司將油籽加工成為食用油和飼料。

"我們並未感覺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該公司的經理布羅克曼(Bertram

Broekelmann)如是說。"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需要進口越來越多的食物,包括高品質產品的需求正在增加。"

而製造和包裝高品質食品及藥物等消費品仍需要機器。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的外貿部門負責人阿克曼(Ulrich Ackermann)表示,雖然市場對於某些種類極其的需求可能減少,但對整體的銷售而言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德國不僅要抵禦其他專門銷售資本品的經濟體的競爭,如日本、韓國和台灣,還面臨不斷穩步改善產業結構的中國競爭。蘇格蘭皇家銀行的經濟學家分析,中等技術產品如重機、冰箱和燃氣渦輪目前佔中國出口比例的近40%,而1995年時僅為25%。

德國工業專注在高性能產品上,其中多為價格高昂的量身定製的商品,借此抵擋了中國的崛起。咨詢機構英特華(InterChina)稱,此一策略可能繼續在機械工具上奏效。該機構預期德國和其他外國製造商還將主導市場的頂端位置數十年。

Bergbaumaschinen-Industrie in diesem Jahr Rekordzahlen
德國企業對其創新能力深具信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提防"結構性危機"

與德國相反,義大利的傳統消費產業如服裝和製鞋業則受到中國的嚴重衝擊。在上述產業中,廉價人力比技術含量更為重要,而義大利的生產商為產業升級的速度過於緩慢。

佛洛倫斯大學教授焦瓦內蒂(Giorgia Giovannetti)指出,義大利在電子機械等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中也感覺到壓力。

"我不會說中國正造成義大利的工業沒落。但我認為,中國真的構成了一些競爭威脅,各企業必須正視此問題。"

德國所面臨的風險是,在精密工程以外較不需要專門技術的領域中,中國企業將能利用自行研發或取得的技術獲取經濟利益,其規模是德國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一名德國企業高層人士指出,足夠的技術和巨大的產能相輔相成,正是德國太陽能產業無法與之匹敵的原因,無關乎傾銷。他擔心德國某些中小企業低估了中國帶來的挑戰,造成相同的"結構性危機"。

但這尚未成為主流意見。德國在機械設備上是全球的領頭羊,過去也成功抵禦了其他亞洲對手的削價競爭。黑森-圖林根州州立銀行(Helaba)的分析師米策爾(Stefan Muetze)表示:"重要的是德國保持在科技的尖端。包括研究和發展在內的許多指標顯示,德國充滿競爭力,我們暫時無需擔憂。"

來源:路透社 編譯:張筠青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