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從追隨者到批評者:張思之談中國發展

2009年10月1日

張思之是中國受到官方承認的第一位律師。1949年10月1日,22歲的張思之曾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群中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他親歷了60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這位82歲的老人在國慶60周年之際接受了記者採訪。

https://p.dw.com/p/JvOz
張思之和章怡和圖片來源: Xiao Xu

當毛澤東在1949年10月1日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張思之還是一個22歲的青年人。現在他已經82歲,但始終精力充沛。張思之是中國受到官方承認的第一位律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就站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歡呼的人群中。毛澤東和共產黨贏得了人民戰爭,人民充滿了希望。

張思之在他最喜愛的公園裡,邊散步,邊回憶當時的情況,"正是基於對舊中國的不滿,所以我們才有那樣一種熱情來造反。這是一個方面,但另外一個方面,我們的思想裡如何去建立一個新的東西,或者說建立一個新的社會,一個新的世界,坦率地講,我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只是說,我們跟著共產黨走,就一定會有新的面貌出現。所謂跟著共產黨走,實際上就是按照毛澤東在他的《新民主主義論》裡面的一些提法,那些綱領性的東西。"

在新成立的共產主義中國,充滿了變革的力量。強制農業集體化,解放軍到田間幫助農民種地。幾年的熱情過後,接下來是清醒的現實。由於毛澤東的錯誤計劃,中國經歷了災難性的大飢荒,超過三千萬人死亡。接著是政治上的清洗階段,即文化大革命。

律師張思之作為知識分子,也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被迫接受勞動改造,"這十五年裡,消沉的情緒很重,甚至有一些絕望。我們那個時候實際在客觀上也不允許你考慮問題。比如說,當時是不允許我們看書的。總體來講,兩句話:文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空前的巨大災難,這個是沒有話講的。另一個方面,正是因為文革,所以才有可能有以後的改革開放。"

律師張思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得到了平反。他可以重新工作,經歷了中國如何迅速地發展成為經濟大國。同時,他也見證了1989年對民主運動的鎮壓, "六四開始的時候,群眾自發起來去搞那樣一場運動,非常可貴。很可惜,我們的上層沒有抓住。第二,任何人在那個形勢面前用武裝來鎮壓,都是罪過,絕不允許。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承認那是對的。"

張律師成了政府的批評者,他為學生運動的領頭者辯護,因而自己也被國家安全部門關注。他要求保護人權、公平對待持不同政見者,簡而言之,要求更多的民主。82歲高齡的張思之回顧過去,他為中國太空人能夠進入太空、中國生產的商品遍佈全球感到自豪。 但他同時認為,中國的政治還不夠健全,"民主化的進程,是世界潮流,大勢所趨,我們想阻擋也阻擋不住的。我們一定是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如果說我們要走民主化的道路,就必須與法治相結合,靠法治的保障。如果我們在民主與法治的進程當中齊頭並進,我覺得中國的發展會有光明前景的。"

作者:ARD / 馨予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