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延續「四通橋」精神 海外中國人發起反習行動

William Yang | 葉家均
2022年10月28日

習近平在二十大後獨攬大權,但二十大前那場罕見的「四通橋」示威,其精神仍持續發酵。參與海報運動的中國留學生告訴德國之聲,「若『四通橋勇士』在明知風險的情況下,能在北京做這樣的事,他們自己又能做些什麼呢?」

https://p.dw.com/p/4ImwH
10月13日,彭載舟於四通橋的示威受到全球高度關注後,許多人以「四通橋勇士」(Bridgeman)來形容他。
10月13日,彭載舟於四通橋的示威受到全球高度關注後,許多人以「四通橋勇士」(Bridgeman)來形容他。圖片來源: Dake Kang/AP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如願取得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第三任期,並透過「習家軍」全面鞏固權力,但在中國海內外,反習聲音並未就此消失。二十大前夕的「四通橋」事件,其點燃的星星之火仍在蔓延。

10月13日,彭載舟於四通橋的示威受到全球高度關注後,許多人以「四通橋勇士」(Bridgeman)來形容他。過去幾週,中國多地陸續出現民眾倣傚彭載舟,在公共場合展示抗議橫幅或張貼示威海報,來批評習近平與中國當局。

一個廣傳於推特的影片顯示,兩名示威者在疑為上海的街頭,拉著寫著「不要 要 不要 要 不要 要」的橫幅,在街頭前行,並唱著名的國際共產主義頌歌《國際歌》。二十大期間,北京、西安等多處的公車站與公共廁所,也都出現響應「四通橋」示威的字條或噴漆字樣。

而在香港,一名27歲的中國男子也因為被指控在香港立法會大樓告示板張貼海報,「意圖讓讀者仇恨或藐視中國中央政府與領導人」,遭港警以涉嫌「煽動意圖」逮補。據港媒報導,該男子張貼的其中一張海報繪有習近平畫像,並印有「獨裁者下台」的字樣。

在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任教的中國法律學者滕彪告訴德國之聲,這些行動直接反映中國民眾對習近平的不滿跟憤怒,已達到「非常普遍」的程度。他說:「有些女性上街做橫幅,上面寫『不要』跟『要』以及空白,還有人在公共廁所用手寫標語表達他們的不滿,這都說明中國國內被長期壓制跟剝奪基本權利的情況,讓越來越多人忍無可忍。再加上過去三年非理性的防疫政策,給中國民眾帶來極大痛苦,生命健康財產也遭受極大損失,這都讓民眾產生普遍牴觸情緒。」

海外中國青年響應

除了中國國內,海外中國青年也紛紛透過社交媒體串連,在全球數百間大學校園張貼海報或發起響應「四通橋事件」的示威行動。目前在英國就讀的Betty就是其中一位。

「我們學校才這麼幾個中國人,大家平常都只是關注相關事件。但近日,他們也開始在學校貼出相關的海報。」中國留學生Betty告訴德國之聲,她所在的學校日前也發起海報張貼行動,且多數都是自發、具有一定的組織性,得到的迴響比平時更多。

不少海外中國留學生張貼受「四通橋」事件啟發的海報。
不少海外中國留學生張貼受「四通橋」事件啟發的海報。圖片來源: Wen Liu/DW

Betty說,「四通橋勇士」透過橫幅傳遞的訊息是很有力量的,因為他提出的基本訴求,是很多中國人過去幾年,在政府嚴格執行清零政策的情況下所面臨的困境。她告訴德國之聲:「這幾年疫情間,大家要不然是無法回國,要不然是住在國內的親人,連基本生活保障都成了很嚴重的問題。彭先生說的很有共鳴,看到他一個人在北京那種地方也敢站出來,我們還有什麼不敢呢?」

目前在加拿大就讀的Ava,也是受「四通橋」啟發的中國留學生。10月17日,她與近10位朋友在校園發放自行印製的傳單。據她所述,不少學生領取了傳單,部分不敢參與的學生也為她們加油打氣,雖然仍有理念不同的學生質疑Ava的立場,但雙方仍能坦率交換意見。

Ava告訴德國之聲:「我認為很多中國年輕人對勞工議題、婦女受虐與少數民族等社會議題不滿,但由於他們往往不知道有多少人抱有一樣的想法,所以他們總認為自己是孤單的,並害怕採取任何行動帶來的後果。當他們看到『四通橋勇士』這樣的人時,他為這些年輕人帶來的靈感幫他們克服心中的恐懼,並反思若『四通橋勇士』在明知風險的情況下,能在北京做這樣的事,他們自己又能做些什麼呢?」

Ava說,對關心中國社會現狀的年輕人來說,「四通橋勇士」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象徵,「他在橫幅中不僅抽像地呼籲自由與民主,也爭取要吃飯跟生活品質。他的標語觸及了中國當地的實際問題,這是從『四通橋勇士』延伸出來的靈感中,很重要的部分。」

長期關注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耶魯大學法學院研究員Yangyang Cheng向德國之聲表示,「四通橋勇士」透過行動向許多中國人證明,抗議仍是可能的。她說:「他的犧牲讓更多中國人認知到自己的力量,並瞭解自己也有選擇的權利。」

社交媒體串連群眾

在這場全球海報張貼的行動中,「公民日報」與「北方廣場」這兩個Instagram帳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串連角色。「公民日報」的團隊向德國之聲表示,過去幾週他們收到了來自世界300多所院校,將近2000份照片投稿,內容都是呼應彭載舟在四通橋上展示的橫幅內容。他們說:「一開始很驚訝有這樣一個人、在這個時間點做這樣的事,因為我們知道這樣做要冒多大的風險。看到有人在國內還可以這麼勇敢,我們便覺得自己是不是應該多做些什麼。」

在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任教的中國法律學者滕彪告訴德國之聲,這些行動直接反映中國民眾對習近平的不滿跟憤怒,已達到「非常普遍」的程度。
在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任教的中國法律學者滕彪告訴德國之聲,這些行動直接反映中國民眾對習近平的不滿跟憤怒,已達到「非常普遍」的程度。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公民日報」團隊表示,他們看到社交媒體上有朋友做了海報後,「做了一張白底黑字的海報,簡單用英文說明我們為何黏貼海報,並翻譯了彭載舟橫幅上的六個『要』和『不要』。海報底下有一行字『Print and Share',是一個簡單的行動呼籲,希望更多人瞭解這件事,並通過行動鍛鍊我們的勇氣。我們儘量發佈每一份投稿,讓每個行動的人都有參與感。」

為了能讓「四通橋勇士」所啟發的這一波動能延續下去,「公民日報」的團隊也發起了名為「海報運動」(#thepostermovement)的社交媒體行動,希望透過轉載海外中國人在各地張貼的海報內容,讓國際社會更瞭解這群中國人的鬥爭與訴求。

該團隊成員告訴德國之聲:「我們做這些事的目的,是為了幫大家重新連接起來,用討論和行動去驅散恐懼、孤獨跟懷疑。我們收到很多投稿都說這是他們第一次參與貼海報這樣的線下活動,但做過一次後,他們就感覺獲得新的感受和見解。我們在倫敦、紐約、南加州、多倫多和澳大利亞建立線上民主牆,給更多人提供一個可以安全交換資源、組織活動的空間。」

大量轉載海報貼文的「北方廣場」,其管理者也告訴德國之聲,他認為這個行動最大的意義是給讓參與者感到自己並不孤單。他說:「你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人跟你有同樣的意識形態,但你看到你所在的公共空間,有別人跟你發出了一樣的聲音,跟你關注一樣的事情,這個東西是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的。我會認為當下最大的意義就是在這裡。」

海報運動能持續多久?

據「北方廣場」所述,張貼海報遭人撕除、遭到不明監視、被警告舉發......,是不少張貼海報的海外留學生都有的類似經歷。

在加拿大留學的Ava向德國之聲透露,雖然她參與活動的當天,學生反應大致都是正面的,但「我們仍蒐集到的情報也顯示,有人想舉辦反對我們的抗議行動,甚至揚言把他們的視頻送至中國領事館。我們當時害怕會遭受騷擾或人身暴力,所以當有兩三個人嘗試從遠處對我們拍照時,我們試圖與他們接觸,但他們不回應我們。」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這場海報運動還能持續多久?Ava認為,由於海外中國人與中國內部的現實相距遙遠,透過海外運動延續反抗是不容易的。但她表示:「若我們可以儘可能與中國在地網絡連結,我相信仍有希望延續這個運動。因為我們有資源,承擔風險的能力相對也較高。如果我們嘗試給予中國當地的行動資源與支持,無論行動規模大小,我覺得仍有辦法向前推進。」

人在英國的Betty則表示,她認為在中國境內延續示威行動或許不太現實,但在海外延續相關行動卻是有可能的。她告訴德國之聲:「我們只是做一些自己能力範圍內可做到的事,但實際上有多少作用,我沒辦法預估。不過,我希望越來越多人站出來。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做到什麼程度,但這種事是要做了才能看到最終的結果,而不是說看到結果或希望才去做。」

Betty還表示,她希望其他海外中國人能明白,「不要覺得自己在海外便能一走了之,撇下國內的事情都不用管。」她說道:「看一下曼城之前發生的事,以及中國駐法大使這麼囂張的言論。我們生活在海外若不去阻止這樣的勢力擴張,讓它變本加厲,總有一天它是會影響到我們在海外的自由的。」

中國法律學者滕彪告訴德國之聲,雖然在中國國內因中共當局的鎮壓與監控體系,發起行動的成本跟風險都很高,但若海外的中國人可以努力,他們可以把相關行動的聲勢跟影響做的更大。他說:「若僅靠國內人的勇氣,是很難延續這些行動的,因為極少有人能冒這麼大的風險做事。若沒有國際社會的聲援與支持,中國抗爭的前景也是相當黯淡的。」

北京驚現反習標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