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布希任期五年盤點

2006年1月21日

五年前,也就是2001年1月20日,喬治•布希在經過一番努力與周折之後終於當上了美國總統。隨後,煩心事接踵而至:9•11事件、出兵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爭。除此以外,還有美國新的反恐戰爭戰略。伊拉克戰爭使得布希在國際上頻受指責,根據民意調查,就連美國國內也有人對他感到不滿。

https://p.dw.com/p/7ou4
光環業已消失圖片來源: AP

2001年1月20日,布希宣誓就職美國總統。很多人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並且進行了抗議。最高法院的裁決結束了有關選舉結果的爭議。儘管克林頓時期的副總統戈爾在選民中的呼聲比共和黨人布希要高,但是美國的選舉制度以及法院的裁決最終讓布希當上了總統。

布希很快表現出,他要走一條完全不同於克林頓的道路:美國退出了旨在保護環境與氣候的「京都議定書」,與俄羅斯的裁軍協議也被擱置一邊,另外布希還進行了大幅減稅。

接下來發生了9‧11事件、阿富汗戰爭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對於布希的第一屆總統任期,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政治學家弗蒂爾這樣評價:「他的第一個任期與第二個不同。在第一屆任期中,儘管受到爭議,但他還是做了很多事情,並且能夠確定議事日程。去年,也就是在第二屆任期開始後,他不再福星高照。很多事情都由議會以及黨派來做決定。總統對於第二個任期有很宏偉的計劃,但是至今無法實施。」

布希本人對於自己2004年重新當選這樣評價:「我贏得了我所希望的政治資本。」但是這筆資本卻並沒有為他帶來任何東西:之前曾大肆宣傳的退休保險改革遭到擱淺,重新制定稅法的計劃也從議事日程中消失。弗蒂爾認為,布希在第二屆任期中沒有作出太多的成績:「一開始他有機會運用重新當選帶來的政治資本,但是卻沒有成功。一方面,他的目標太高,所以就連自己的黨派也不支持他。在伊拉克問題上,他的所作所為又很不受公眾歡迎。他無法與自己的黨派取得一致。比如阿拉斯加鑽油一事雙方就存在分歧。之後出現的卡特琳娜颶風讓布希的形象降到了谷底。他不再被看作一個強硬的政治領導人。另外,還有副總統高級助理的醜聞。與此前的宏偉計劃相比,他在第二個任期中最多只能算成績平平。」

布希總統還有三年時間來平息人們對伊拉克戰爭的指責,彌補巨大的財政赤字,清理並重建颶風留下的廢墟。布希這樣評價自己的處境:「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因為我相信美國的價值觀。我相信我們的立場是正確的。」

布希的政治對手明白,儘管擔任了5年總統的布希已經疲憊不堪,但是如果低估他,仍將是一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