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尼安德特古人類遺址對外開放

2002年8月10日

1856年在杜塞道夫附近的梅特曼發現的尼安德特古人類化石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短短數年之後,達爾文發表了他最早的進化論學說。如今,145年過去了,這一史前人類化石出土的地方Neanderthal終於向參觀者敞開了大門。

https://p.dw.com/p/2Y0I
尼安德特人類發展博物館

約阿希姆.尼安德是一位大自然的愛好者,也是虔誠的教徒。為了潛心給教會撰寫聖歌歌詞,他常常來到故鄉杜塞道夫附近一處幽靜的山谷。他如此經常地光顧此地,以至後來人們就以他的名字給這個山谷命名,叫做尼安德特,即尼安德山谷。此後的兩百年間,這裡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1856年在這裡發現了遠古人類骨骼化石。從此這個山谷聞名世界。

位於杜塞道夫附近梅特曼的尼安德特古人類博物館副館長奧弗曼博士向我們介紹了當時發現化石的經過:「原先這裡是一處採石場。這是由杜塞爾河沖刷而成的一小片石灰岩層,其中有幾個洞穴。當時在19世紀,為了開採石灰,人們開始清理這幾個洞穴。兩名採礦工人在挖掘時發現了這些骨骼化石。」

今天人們在化石出土地點不遠處建起了一座博物館,裡面陳列了所有與這一發現有關的實物和資料。身為考古學家的奧弗曼女士是主管之一。當時發現這些骨骼後,由博物學家約翰.弗爾洛特對化石進行了鑑定。他確認,這是當時還不為人所知的現代人類的一支遠祖。他所命名的「尼安德特人」將徹底改變人們的世界觀。

「當時正是一個科學和思想大變革的年代。那時的人們還相信上帝創造世界的理論,認為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在七天之內創造的。生物進化的學說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理論。它是對西方人世界觀的一場革命。」

後來通過研究人們得知,在長達20萬年的時間裡,尼安德特人是歐洲佔統治地位的人種。雖然他們在公元前兩萬年左右從地球上消失,但科學家們推斷,他們有四分之一的基因被現代人類所繼承。遺憾的是,當初發現化石的小石灰岩洞卻不復存在了。長期的石灰開采和其它工業用途早已破壞了它的原有結構。2002年7月,化石出土地原址上才建成了一座博物館。

奧弗曼博士說:「從這件事上多少可以看出,人類對待自身歷史的態度有時是相當漫不經心的。長年以來這裡一直是廢舊汽車處理場,今天才得以重建成為回顧人類歷史的場所。」

在當年化石出土地點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小小的公園。在一條筆直的石頭小路上,刻有人類進化歷史上重要的階段。一根大理石柱上刻著至今人們所知道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如果遊人在石製長椅上小憩,目光自然而然地會落到1856年化石最初被發現的地點-費爾德霍弗岩洞。一塊一人多高的金屬板上鏤刻出一個真人大小的尼安德特人的剪影,透過人型的空白,可以看到一塊鋪著石膏的低窪處,上面尼安德特人的腳印和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塵埃上留下的腳印重疊在一起。古人與今人跨越時空,在這裡相會。

其實尼安德特人並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粗笨的半人半猿,而是已經進化得相當完全的人類。他們會使用工具,留下了富於藝術性的創造,他們還安葬死者。在身體構造上,比如在視覺和聽覺的某些方面,他們比今天的人類還略勝一疇。

奧弗曼博士:「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尼安德特人的體型特徵是粗壯有力。由於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以狩獵和採集為主,整日奔波在山野間,因此與現代人相比體格強壯,肌肉發達。他們已經直立行走,與我們相比額頭稍向後傾斜。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讓一個尼安德特人穿上現代人的服裝,混入乘地鐵的人群中,也許都不會引起旁人的注意。」

一個跨越古今的有趣比較。尼安德特古人類博物館裡各種骨骼化石、真人大小的複製模型和出土地點原址上的紀念公園讓參觀者不禁陷入遐想,思考起人類最基本的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又將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