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福兮?禍兮?
2013年1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這篇在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發表的學術報告研究了400多名在中國備受爭議的獨生子女政策推出前後出生的北京市民,認為該政策可能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參與撰寫這份研究報告的4名澳洲学者在一份綜述中指出,中國的一胎政策作為世界上限制人口增長最極端的手法,已經讓獨生子女們明顯變得更加缺乏信任感,更不可靠,更不願意承擔風險,沒有競爭意識,更加悲觀,更加沒有責任心。學者們的數據來自於中國於1979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前後幾年出生的421名中國公民,這些人都參與了多項經濟類測驗。參與研究的學者們認為,獨生子女政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為了控制人口增長,中國從1979年開始嚴格奉行獨生子女政策。該政策長久以來也一直受到多方的質疑和批評。中國官方不斷為其辯護,稱計劃生育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發展,使中國今天的總人口控制在13億而非17億。
"小皇帝"們缺乏企業家精神?
澳洲學者最新公開的調查報告名為:"小皇帝: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相關調查讓400多名出生於1975到1983年間的參與者投資一小筆錢,或是自行做出經濟上的決定。這樣做的目的是測量他們的信任度以及承擔風險和參與競爭的能力。
在其中的一個"經濟游戲"中,作為獨生子女長大的參與者比其他人對外界更缺乏信任,也更不願意和他人分享成果。同時,獨生子女願意給出的回饋也比其他人要少。研究人員表示,從統計學的角度研究數據都證實這兩種不同確實存在。
墨爾本大學的埃卡爾(N.Erkal)副教授是此報告的撰寫者之一,他認為參與者出生於計劃生育政策推出前後的事實最能夠說明其調查結果。研究人員還調查了參與者的個人性格,指出在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長大的一代"總的來說更悲觀,更少不具責任心,甚至更神經質。"
另一位參與撰寫該調查報告的澳洲學者卡梅倫(Lisa Cameron)表示,從中國獨生子女一代身上總結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在經濟方面產生影響。她援引研究數據指出:"獨生子女更不願意從事更具風險的職業,比如自主創業。而這種創業能力的下降有可能對中國產生影響。"
卡梅倫指出,和他一起研究的學者們發現許多中國獨身子女所受的負面影響在其之後和他人接觸的成長過程中仍舊存在。他們還發現,獨生子女和表兄妹頻繁接觸,或是參加各種育兒班並不能代替和兄弟姐妹們一起生活。
德國學者的質疑
而在德國學者看來,澳洲學者們的研究手段存在問題。就職於慕尼黑德國青年研究院(Deutsches Jugendinstitut)的青少年兒童行為問題專家阿爾特(Christian Alt)指出,澳洲學者們所調查的對象如今都已經30多歲,而他們想收集的數據或說明的問題都是調查對象30多年前的狀態。與他的澳洲同行有所不同,阿爾特在德國青少年兒童中開展過一次全面的調查。他向德國之聲表示,德國社會中對獨生子女也存在偏見,認為他們更加缺乏社交能力,無法與他人合作或達成妥協,只注重自身利益,被嬌生慣養;更容易發怒,固執,並更有可能和他人陷入爭執。
但這位青少年兒童行為問題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德國獨生子女們的實際狀態比偏見中描述的好的多。"他們和其他孩子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區別,唯一的區別是,在社交能力方面,獨生子女們一開始會顯得比較弱,因為他們沒有兄弟姐妹。但他們一旦在集體中成長,就能很快的彌補上在社交能力方面的弱勢"
阿爾特認為,不能僅僅讓調查對像在參與一些"經濟類的游戲"後,就將其30多年後的狀態和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聯繫在一起。他分析稱,也可以用積極的手段來看待澳洲學者們的研究結果。雖然獨生子女在其中以自私自利的形象出現,但在一個由自私自利者管理的世界上,這樣的人也很有可能獲得成功。
澳洲學者們的研究對象雖然來自中國,但獨生子女的利弊並不是一個只在中國才受到關注的問題。最先對此仔細開展研究的先鋒學者們包括美國學者法爾波(Toni Falbo),她在1984年出版的"獨生子女家庭"(The single-child family)一書中記錄了自己的研究歷程,而結果也與德國學者阿爾特相同。法爾波總結,獨生子女在行為上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沒有多大的區別。社會上廣泛存在的,針對獨生子女的成見並沒有理論依據。與澳洲學者眼中的獨生子女不同,法爾波觀察發現,獨生子女總的來說更具自信,在學術上的成就更加出眾,並非更加易怒或不合群。不同的是,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喜歡從事團體運動,而獨生子女則更加願意把精力花在動腦子,或者與音樂有關的業餘活動上。
作者:任琛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