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之路充滿坎坷
2012年9月2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從經濟層面來看,歐盟離不開中國。反之亦然,中國也缺少不了歐盟。正如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所說:中國和歐盟互利互惠。經濟上中歐相互依賴,否則就難以生存,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市場和投資。儘管在制度、意識形態和行事方式方面存在種種不同,但中國和歐洲的國民經濟已經緊密地交織在了一起。
對此或許有人並不樂見,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任何一方的命運都直接關係到另一方的利益。歐洲人和中國人已經互不可缺,如果各家政府要為民眾創造富裕的生活或保持現有生活水準,如果他們要應對眼下的危機和諸如氣候變暖這樣的全球性挑戰,如果他們要在世界上扮演一個有責任的角色,就沒有其他選擇。
同時歐盟和中國在世界其他市場上又是激烈的競爭對手。因此,任何形式的對話和交流都是十分重要的。此話不錯,但在實踐中,對話是充滿困難的。歐洲人在與北京打交道的時候,顯然在努力尋找中國人愛聽的字眼:夥伴關係、平等、尊重、深化、友誼等等;反之,中國總理溫家寶也在盡量使用讓歐洲人受用的表述:他談到就意見分歧進行對話、法制一貫性,批評政治單邊主義,承諾保障投資安全和透明度。
說到透明度,顯然北京在與歐洲的公眾輿論相遇時還不願讓自己透明。歐中峰會之後的新聞發布會沒有如期舉行,因為中方不願按照此間慣例直面媒體記者。溫家寶總理在開幕式上的講話正進入具體之處,現場直播卻突然中斷,據說是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儘管有各種交流、對話,還能更好地理解對方的敏感之處,但某些具體做法卻證明之前的承諾不過是不實之詞。
歐盟與中國間存在公開的分歧,在人權、新聞自由、貿易壁壘、出口傾銷等問題上,在氣候保護的具體措施以及對待敘利亞獨裁者的態度上,當然還有歐盟拒絕取消對華武器禁運的問題。在有中國新領導人參與的下一次中歐峰會上,這些分歧會繼續存在。對北京採取(至少在麥克風前)輕聲細語的策略並不一定意味著要為了經濟利益而謹小慎微。在關起來的門背後,輕聲細語也能擲地有聲,而長遠來看,或許比大聲宣揚更有效。
作者:Anette Riedel 翻譯:葉宣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