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柏林、北京向美國發訊號"不想脫鉤"

2021年4月27日

去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而推遲的第六輪德中政府磋商會議即將在本周三以視訊會議的形式舉行。此間,德國和中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德國政治學者辜學武分析認為,「柏林和北京的一舉一動都會對未來世界政治氛圍和格局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https://p.dw.com/p/3sZUC
2018年德中第五輪政府磋商會議舉行後,雙方發表題為《為構建更美好世界做負責任夥伴》的聯合聲明。
2018年德中第五輪政府磋商會議舉行後,雙方發表題為《為構建更美好世界做負責任夥伴》的聯合聲明。圖片來源: Reuters/H. Hanschke

德國之聲:您認為,外界為什麼這麼關注即將舉行的第六輪德中政府磋商會議?

辜學武:外界如此之關注即將與4月28日舉行的德中政府磋商與中歐關係處於一個歷史性的十字路口息息相關。有人擔憂北京與柏林2011年建造的這個對話橋樑終將經不起前一陣子中歐關係的波動而垮掉;有人期待德國政府與中國政府在戰略緊張中保持清晰的頭腦,繼續舉行政府磋商,以積極面向未來的姿態舒緩已經崩得很緊的雙邊關係;還有許多人希望柏林政府放棄對話,配合美國對中國繼續保持「極限施壓」。無論是擔憂,期待或是希望都折射出德中關係已經遠遠超出雙邊關係范疇,躍升為具有全球維度的歐亞戰略互動。柏林和北京的一舉一動都會對未來世界政治氛圍和格局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德國之聲:同2018年舉行第五輪德中政府磋商會議不同,德中兩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您認為德中雙方分別想通過新一輪磋商達到什麼目標,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辜學武:第六輪德中政府磋商會向世界發出一個明確的訊號:德國和中國都不想「脫鉤」。我想,這個訊息應當是首先發往美國的,因為即使拜登政府上台後,川普政府所有催化「中美脫鉤」的政策都沒有取消,有的在執行中還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這是德國和中國都不願意看到的。如果「脫鉤」,德國必然面臨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困境,這對以貿易和製造業立國的德國來講是一個「噩夢」。「脫鉤」對中國來講無疑也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失去了美國和受美國影響或控制的世界發達國家的市場,技術和金融鏈條,中國的「復興大業」會變得可望而不可及,至少要推遲相當長的時間。

德國之聲:德國外長馬斯本周同中國外長王毅舉行視訊會議之前,再次對外強調,中國對於德國有著三重身份: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您認為,德國是否有實力、有能力應對具有三重身份的中國之間的關係?

辜學武:歐洲把中國定義為「意識形態敵手」,「體制競爭對手「和」經濟合作夥伴「,而中國始終視歐洲為「全方位的戰略夥伴」,拒絕接受歐盟的這個「三位一體」定義。中歐之間的相互定位出現了強烈的非對稱性。

德國波昂大學全球研究中心教授、政治學者辜學武
德國波昂大學全球研究中心教授、政治學者辜學武圖片來源: Falk Heller/argum/imago images

歐洲之所以採用這個「三位一體」的戰略來同中國打交道,其實是一個妥協的產物。長期以來,歐盟和歐盟成員國一直試圖打造一個統一的對華政策,但因為分歧太大,都沒有成功。直到2019年德國工業協會提出這個三位一體的概念之後,最大公約數顯現,思想才趨向統一。無論是更傾向於同中國合作的國家還是更傾向於同中國競爭乃至對抗的政治流派,都可以在這個「三位一體」的對華政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宿。

北京始終認為,「三位一體」邏輯混亂,既然是「合作夥伴」就不可能是「競爭對手」,更不應該是「敵手」。因此拒不接受歐洲企業一邊在中國做生意,政府又一邊批評中國,甚至與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對中國搞意識形態的對抗。「不能讓它們一邊吃中國的飯,一邊又砸中國的鍋」就是這個感受的產物。

中國不應該忽視這個「三位一體」模式對歐盟國家的內部凝聚力。馬斯敢對王毅亮出德國的這三重身份,他後面站立著整個歐盟。從實力上講,歐盟27國總體經濟實力和品質並不低於中國,軟實力和在世界上的感召力並不亞於中國。歐盟的軍事實力因為缺乏統一的歐洲防衛政策,協同作戰能力應無法與中國日漸崛起的戰鬥力相媲美。但歐盟成員國大多是北約成員國,身份重疊。有強大的北約作為軍事後盾,歐盟還是有實力和中國競爭甚至對抗的,雖然對抗心態從來都不是歐洲對華政策的主流。

德國之聲:您認為歐中投資協定會不會是這輪政府磋商會議的主要議題?此次磋商會議德方會給中方吃定心丸,還是會向中國解釋,也許會出現另一種可能性?

辜學武:歐中投資協定應該不是這次德中磋商的主要議題。局勢非常明了:球已經離開北京和柏林被踢到了布魯塞爾。準確地講,球現在在歐洲議會這邊,批不批准就看馮德萊恩領導的歐盟委員會有沒有能力說服歐洲議會最終通過這個投資協議了。

北京似乎開始進入一種無所謂的狀況。3月22日中方對歐盟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而且把個人主要制裁對象鎖定在歐洲議會議員身上應該不是意氣用事,亂點鴛鴦譜,很可能對歐洲議會因制裁案拒絕批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早有思想準備並做出了相應的評估。北京雖然不至於對這個來之不易的協定的命運會從此不聞不問,但也不會再做出巨大的努力或讓步來獲取歐洲議會對協定的批准。

也就是說,北京寧願犧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也不願接受歐洲議會的要求,撤銷對歐盟個人和機構實體的制裁以換取歐洲議會對協定的批准。事實上,《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在北京對歐政策中的地位再也不是如此之神聖,以至於北京會犧牲其它的戰略利益來確保協定的生效。

這一點在華春瑩回答記者問及中國是否擔心協議因制裁而受阻時表達得非常清楚。她說:「協議不是哪一單方面的恩賜,而是互惠互利」。言下之意,協議若流產,對雙方都是損失,中方只能表示惋惜。這種看似委婉的外交辭令,實際上是對歐洲議員們以拒絕批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相要挾來迫使北京取消制裁的正面回擊。中方似乎做好了犧牲「協議」的準備。畢竟中國在協議中對歐盟作出的讓步遠遠大於歐盟對中方作出的妥協。

更何況,中方同歐盟完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主要目標(即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前就與歐盟領導人宣佈完成談判以威懾美國)實際上已經完成;而歐方的收獲如「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只能在協議生效後才能兌現。換句話說,倘若《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因歐洲議會拒接批准而流產,從北京的角度看,損失慘重的是歐方而不是中方。中方的底氣可能在於能進能退。該收獲的已經收獲了,該付出的還沒付出。

倘若協議不受制裁風波的影響生效,北京應是樂見其成;萬一歐洲議會因嚥不下自己的議員被制裁那口氣而拒絕批准協議,賠本的也是歐盟委員會,而不是中國政府。北京應該說是遊刃有餘,不會在這次德中政府磋商中要求德國政府對此作出任何承諾。

德國之聲:您認為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在德中關係裡,最困擾德國政府的是什麼?

辜學武:現任德國政府從總體上來講是看重同中國合作,珍惜雙方互信的政府。它面臨的最大困擾是德國企業和社會對中國的感受的深度脫節。一邊是極為看好中國市場前景並力主強化同中國合作的企業和經濟界人士,另一邊是對中國的發展充滿疑慮甚至持批評態度的主流社會輿論。在這兩者之間走鋼絲繩的痛苦可能是目前德國執政者的最大煩惱,畢竟失去中國市場意味著失去德國經濟在全球的競爭力和由此帶來的德國社會繁榮,而失去輿論的支持又意味著失去選票從而喪失執政地位的的風險。這個結構性的矛盾是德國政府無法左右的,它只能在夾縫中求生,盡最大的努力保持同中國順暢的工作關係。

德國之聲:您認為德國如何在美中之間尋找平衡點?還是未來某一個時間點,德國會被迫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

辜學武:德國不會被迫在中美之間作出選擇,因為柏林不會允許這個被動的「二選一」的局面出現。事實上,德國和歐洲已經迫使美國拜登政府接受了歐盟「三位一體」的對華戰略。華盛頓不動聲色地接受了歐洲處理中國事務的模式,這一點在布林肯第一次以國務卿的身份發表的美國外交基調講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今年3月3日,也就是在布林肯上台後完成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基本評估和同盟友的協商之後,他明確提出了美國對華政策「三要素」:「該同中國競爭的時候就競爭;能合作的時候就合作;不得不對抗的時候就對抗。」(competitive when it should be, collaborative when it can be, and adversarial when it must be.)

這個「三要素」同歐盟2019年以來一直堅持的「三位一體」戰略如出一轍,只不過是用美式白話文表達出來而已。說白了,它就是歐洲對華政策的一個「山寨版」。相信美國並不是心甘情願地全盤接受了歐盟的對華政策範式,而是面對一個不願「選邊站」的德國和法國華盛頓也無法使歐盟就範。拜登政府明顯地在無法改變歐盟的既定對華立場情況下為了不失去歐盟這個主要盟友做出了妥協,畢竟美國可以在「三位一體」的框架下,將「敵手對抗」和「對手競爭」做到極致,將「合作夥伴」降到最低成都。但對德國和歐盟來講,即使在「價值觀」等問題上不得不選擇和美國站在一起,也可將這個對抗性的成分降到最低程度,確保其它合作領域不受影響。即將舉行的德中政府磋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辜學武是德國波昂大學全球研究中心教授、政治學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