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如今在澳洲教中國政治是什麼感受?

邢棟
2021年5月23日

政府與國際關係高級講師陳明璐博士在澳洲雪梨大學講授中國政治。然而在澳中兩國關係走入低谷的時刻,她的教學和研究在兩極分化的政治生態中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局。

https://p.dw.com/p/3tpNq
Symbolbild Australien China
陳明璐博士認​​​​​​​為,伴隨著兩國關係繼續交惡,澳洲的学術界陷入非黑即白的尷尬局面圖片來源: Colourbox/A. Mijatovic

(德國之聲中文網)雪梨大學的中國政治問題專家陳明璐博士投書媒體,講述了在澳中兩國政治關係陷入對抗之際自己在學術和教學領域上面臨的困局,引發澳洲华人輿論的熱議。

她在文中描述了自己在課堂上面對的困境。她說自己曾經被一名自稱為「中國愛國者」的學生指責為「台獨支持者」,而另一名學生提醒她記住「威權主義是邪惡的」。

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的時候,陳明璐博士認為,伴隨著兩國關係繼續交惡,澳洲的学術界陷入非黑即白的尷尬局面。

陳明璐博士在自己的文章中曾提醒,「如果我們屈服於民族主義情感、道德價值觀和政治意識形態」,那麼看待世界的方式就陷入非對即錯的二元對立。

而她作為大學老師,「希望通過基於科研的態度來向學生展示中國政治的複雜性」,因為「在澳洲有关中國的公開辯論中,這種做法基本上是缺失的。」

「然而,這是一項艱巨但重要的任務。」

問:澳洲和中國的關係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層面上,在過去一年中都陷入對抗的局面。作為研究和教授中國政治的華裔學者,您目前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答:最大的挑戰就是會遇到一些先入為主的偏見,有時候一些觀點,感覺作為華裔講出來會比較沒有說服力。學生有時候會忽視我觀點背後的分析,直接覺得我的背景決定我的立場。

任何觀點背後應該都有論據,然後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解釋這個觀點,後面的論據把分析的過程展示出來。

我覺得常常在這個過程裡面,不同的觀點也可以求同存異,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

問:作為擁有中國背景的華裔學者,您在政治學領域的教學中如何能夠區分個人政治主張和學術觀點?

答:個人的政治主張現在無法避免的越來越多,但是在學術的討論中,我經常跟學生說,其實你持有什麼樣的觀點都可以,這都是可以接受的,重點是在於你怎麼論證的觀點,我覺得論證的這個過程特別重要。

在學術界裡面經常會有人提出特別富有建設性的觀點,在這個觀點的背後會有很龐大的、很強的邏輯和分析。我覺得觀點本身不是問題,分析是最主要的。

問:澳洲近期剛剛修正法律保護大學的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您認為目前澳洲和中國的國際關係紛爭是不是侵蝕了大學的自由?

答: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學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有一些是被影響的。

對老師來說可能問題還不是很大,尤其是你作為一個研究中國政治的老師,你需要面對的就是展示不一樣的觀點和不一樣的意見,但是學生有的時候自己會有一些自我審查。

常常有學生跟我講,說不知道怎麼把握他們在討論中的度,不管是中國學生也好,還是非中國學生也好,經常會覺得有一些話他也不知道應不應該說,就是還是因為那個在課堂裡面的觀點的差異太大了。

問:如果在未來一段時間,或者很長一段時間,澳中兩國之間的關係持續處於低點,澳洲的中國研究會遇到什麼樣的阻礙?

答:我覺得如果澳中關係沒有改善,雙方對對方所展現出的那些精妙的細節認知都不是很接受和理解的話,就會變成一個非黑即白的辯論。我覺得這其實是對中國研究最大的影響。

這樣你很難不被貼標籤。作為綜合研究的學者和教授中國政治社會的老師來說,你說的任何話常常可能都會被貼標籤。你的觀點就會被片面理解,而沒有人關注背後的分析和論證。這是最大的挑戰。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