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中國順差為何預計跌出前三?

苗子
2018年8月21日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專家格裡默(Christian Grimme)博士預測,今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的冠軍是德國。他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預計順差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進口,特別是機械方面。

https://p.dw.com/p/33TWR
China Wirtschaft
專家:順差、逆差沒有絕對的好壞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德國之聲:您以今年上半年的數據為基礎,預測今年經常項目順差的前三名是德國、日本和荷蘭,中國跌出前三。請問過去中國的排名如何?

格裡默博士(Dr. Christian Grimme):基本上從1997年左右,在經常項目順差上,中國一直在前三位。有時居首,有時排第二位、第三位。這20年來,基本都在前三。

德國之聲:那麼中國跌出前三是件壞事嗎?該如何看待經常項目順差的排名?

格裡默博士:我從不會用好或壞來評價經常項目順差。逆差僅是指這一年對外國有更多負債;順差僅是指對外國有更多債權--包括本國生產的部分產品不是用於國內消費,而是出售給外國。 一個國家多年逆差或順差的原因是不同的。有可能很簡單:一個國家正在迎頭追趕,所以在當前時期需要很多機械、車輛,或者從國外借很多貸款,來發展本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經常項目逆差不是壞事,而是加速這個追趕過程。

順差也是如此。可能一個國家當前生產很多,不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但可能將來--特別是考慮到老齡化這個關鍵詞,比如在德國或日本--五到十年後,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不再是勞動力、而是退休,需要領取養老金,那時候的生產可能就沒有那麼多,就需要現在對外國所積累的債權來支付。

就中國而言,政府正在努力,不是像過去那樣生產很多不是在本國消費的產品,而是生產那些可用於國內投資、如基礎設施建設的產品,同時也加強國內的消費水準。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中國今年預計順差低是一種趨勢,還是暫時的、明年就會恢復。

China Wirtschaft
中國不是出口少了,而是進口多了,特別是機械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德國之聲:為什麼今年中國預計會有這麼低的經常項目順差?這與中美貿易衝突有關嗎?

格裡默博士:從目前情況而言,我不認為與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有多少關聯。儘管中國出口有所減弱,但並不顯著,特別是第一季度--由於春節,傳統上出口就有所減弱。但在進口方面,中國的進口量非常非常大,顯著得引人注意。中國從外國購買的主要是機械。這顯示,中國從國家層面推出許多扶持措施,支持機械製造業,包括對有競爭力的加工業機械製造企業提供稅務優惠,鼓勵企業使用高端機械設備、提高生產力,將一些企業集中在高新產區、鼓勵創新。這些措施旨在加強這些產品的生產,提高未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中國政府的這些努力可能促使今年上半年中國從國外進口了非常多的、大量的機械。所以我估計,目前較低的經常項目順差是暫時的,進口的強力增長不是持續性的。而通過進口這些機械,中國面對國內外市場的生產力和競爭力都將明顯提高,從而在未來一些年後,其出口也將明顯增加。

所以我覺得,這並非當前美中的貿易關稅之爭所導致,而是中國政府所希望、所扶持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進口的強勁、今年上半年的大幅增加,是中國政府所希望、甚至所扶持的,以便支持機械製造業更有競爭力。由於這些機械並非一朝一夕就能生產,所以先加強了從外國的購買。您提到中國海關宣佈今年上半年貨物貿易順差9000億元人民幣的數字,過去這一數字更高;今年順差的縮小,更多是因為進口的大幅增加、而不是出口的減弱。

China Fabrik in Anhui - Aluminium
美中貿易衝突對順差有多少影響?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Chinatopix

德國之聲:您在預測中國今年的經常項目順差時,是否考慮到中美貿易衝突對下半年的影響?

格裡默博士:通常,在進行預測的時候,會考慮已經立法、或已經落實的關稅措施;對於只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像這樣的基礎性預測是無法考慮在內的,因為那就要對可能發生的不同場景,進行不同的預測。那需要一項更大的研究。因為我們也不想去臆測川普接下來想要採取的行動。

我們知道,鋼、鋁這都是已經落實的,但從量上來看,與中國對美國的總體出口相比,很微小。

此外,外界感到,美國之外的世界其它國家正在相互靠近。比如,在貿易衝突如火如荼之際,歐盟與日本簽署了新的貿易協定;德國與中國多次會晤,以加強貿易關係。這意味著,即便今秋美中貿易衝突明顯激化,或許中國會加強與歐盟等方面的貿易關係。這當然很難預測,但我們因此決定從當前已確定的形勢來預測,因為未來的影響因素不單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其作用力會有所抵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