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將遼代搬到德國展出

嚴嚴2007年2月4日

名為「遼國之寶--被遺忘的中國遊牧朝代」 的展覽,上周日起在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開幕。據悉,該展覽也是歐洲首次向公眾展示介紹公元10世紀遼國契丹族的神秘文化。

https://p.dw.com/p/9o1J
展出的遼代木靴圖片來源: RICAIM

坐落在科隆大學街的東亞藝術博物館,傍晚六點,燈火通明。迎著科隆的第一場瑞雪,我和其他遠到而來的客人一起領略了契丹-這一遊牧民族的迷人文化。就像遼人的崛起一樣突然,遼國的滅亡也那樣突然。對於中國人來說,遼國的歷史是從小在課本上就可以學到的。可對於西方人,關於遼國的這段歷史則是完全被遺忘的。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館長施羅姆女士介紹說:「你如果問歐洲人,遼代是什麼呢,他們都不知道。他們知道有蒙古這麼一說,但是遼的這段歷史,你可以去問問。在歐洲或是西方人眼中,對這一特殊的中國朝代,他們是一無所知。而且遼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被當時的另一個遊牧民族金人給滅了。現在沒有人能說契丹語,甚至契丹族的文字也沒人能懂。這些對我們都很神秘。對這一民族的文化得到瞭解我們也只能從書上或記載中。但現在你可以在這個展覽中看到這些契丹人留下的寶物。你會發現這個神秘的民族是真正存在過的。」

Ausstellung Schätze der Liao in Köln
展品圖片來源: Museum of Balin Right Banner

此次展出的130件展品,是1989年中國考古學家在赤峰挖掘出土的遼--陳國公主墓穴中的寶藏。展覽中除了公主生前使用的各種飾品,像是銀質手鐲,發簪,還有花色講究的烤瓷瓷器外,其中還包括這位公主。

身高大約1米5左右的陳國公主被淡黃色絲綢布料緊緊抱裹。外邊穿著銀絲網路。我眼前這一巨大的玻璃罩內躺著的就是當年生活富足,周圍僕人萬千的陳國公主。可後來才知道,由於運輸原因公主的身體是仿製的。不過她身上的衣服和銀絲網路可的確是原版的,而且有其特殊的意義。本次展覽顧問中國考古學者霍傑娜說:「在遼國一般有金絲,銀絲,銅絲網路。因為她是公主級別的,所以她就使用了銀色網路。還有古人認為,如果把屍體完好的保留下來,他的靈魂就不會離開。漢代的金縷玉衣就是這個道理,他們認為只要人的靈魂還在身體也在。這是契丹文化也是遼文化裡特有的東西。」

中國民間曾有凡遼墓十墓九空這樣的傳聞。因為契丹貴族盛行厚葬,人死後要將生活用品或珍貴飾品入土隨葬。1989年出土的這些文物不僅再現了當時契丹人的生活,以及當地人對宗教文化的虔誠,也給遼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幫助。

Ausstellung Schätze der Liao in Köln
圖片來源: Museum of Tongliao City

旁邊的展廳內還有公主墓中出土的金華銀枕,鎏金銀冠,金華銀靴,和金面具組成的殯葬服飾。特別的是罩在公主臉上的這個金製面具,是根據死者死時的表情製作的,這些都是契丹葬俗文化的重要標誌。

同時展出的還有契丹佛教徒的真容藏。乍一看,偌大的一個玻璃罩內一個木偶人身上頂著一個石頭腦袋安詳的躺著。據考古專家霍傑娜介紹,這是當時在遼代佛教界盛行的一種葬法---真容葬.就是用石頭刻出本人生前的容貌,保留其真實相貌,火葬後將骨灰放在用木頭製成的木偶人身體裡。施羅姆館長自信的說,我敢講這樣的展覽會令歐洲人為之驚嘆,這也這次遼代展覽要傳達的文化訊息,「我們的博物館就是要駕起一座通向中國的橋樑。我們當然希望,德國人更多的認識中國,但他們對中國瞭解的確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