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香港危機距離最後攤牌有多遠

2019年8月19日

8月18日,香港再次爆發百萬人以上規模的集會示威,此次示威雖然打出了「煞停警黑暴力」、「止黑暴、制警亂」等針對警察的口號,但整個抗議行動回歸「和理非」,讓世人見識香港市民素質,也讓近期對不斷升級的暴力紛爭憂心忡忡的中港兩地民眾暫時歇了口氣。但是,時事評論家鄧聿文認為,事情遠沒有到讓人放心的地步。

https://p.dw.com/p/3O6Sc
Hongkong Protest gegen China & Auslieferungsgesetz
主辦單位宣佈有170萬人參與818集會圖片來源: Reuters/K. Hong-Ji

(德國之聲中文網)六月開始的這波抗議運動,迄今二月有餘,香港局勢未見平緩,反陷失控邊緣。從近年轉型國家出現的反威權統治的社會抗議來看,香港的抗議雖然時間不是最長,但也不短了。無休無止的、幾近暴力化的抗議何時結束,成了沉默的多數民眾可能最為關注的問題。

有人從香港工商界最近密集站出來呼籲反對暴力、恢復秩序以及激進抗議人群比以前減少等跡象判斷,運動事實上接近尾聲。但也有人做出相反判斷,認為下一個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鑑於這場運動是一場不同於以往的"無組織、無中心、無領導"的新型"三無"運動,包括抗議出現的暴力化已經引起多數人的憂慮,很難對它平息的時間並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平息做出準確的預測,它會不會以一種波浪式的形式在前期平息後再出現,誰也不好說。因為這裡存在太多的偶發因素,只能且走且看。

不過,有一點應該是比較確定的,即,雖然不排除還有相當多的人,包括運動的參與者想繼續使運動升級,將當前的抗議形態常態化和長期化,但整個香港社會的心態已經起了微妙變化。在抗議人群兩次癱瘓機場後,儘管有調查顯示,支持抗議的市民似乎比之前更多,然而,若再出現類似機場激進抗議的事情出現,嚴重影響香港經濟、民生,在這種情況下,對秩序和安全的需求反而很可能會成為主流民意,讓後者對任何進一步的暴力升級出現反感和不滿,從而對運動構成制約。最新的"8.18"集會的秩序井然已經說明了這個趨向。

對外界來說,一個值得觀察的時間點是在10月1日。因為今年是黨國建立70周年,北京正在為這一天的隆重慶祝儀式而做精心準備,它顯然不希望香港在這一天的抗議行動特別是暴力抗議壞了心情。極權政府是需要也樂於通過此種儀式化的政治慶祝來彰顯其統治成就與威儀的,尤其習近平,更不會放過這樣一個通過閱兵儀式顯示其不屈於內外壓力並在他領導下取得輝煌業績的機會,以營造一種包括港澳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在其統治下的普天同慶、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因此,10月1日對北京是個坎,在此之前解決香港的抗議活動,以免搞得在全世界灰頭土臉。而現在距離這個日子尚不到一月半。

北京的心思香港激進派自然也清楚。敵人的弱點就是自己的優勢,他們無疑也不會放過這個"羞辱"北京的機會。但雙方在這裡並非沒有妥協空間。如果對香港反對派的五項訴求北京能夠滿足一兩項,香港激進力量也許會"鳴金收兵",或者暫時在北京的慶典日不搞事。現在的問題在於,雙方這種妥協的空間有多大,是否都持一種強硬立場。

民陣818集會塞爆維園

從北京目前透露的強硬訊息看,似乎不打算對香港激進派讓步。北京已經把後者的激進抗議乃至暴力定性為配合英美要在香港搞"顏色革命",讓香港脫離中國統治,並把香港變成反共基地。至少在習近平和強硬派看來是如此。按照北京的邏輯,在六月出現兩次百萬人的反送中大遊行後,港府宣佈對修例無限期停止,雖然未用"撤回"兩字,但形同撤回,已經是對反對派的讓步了,然而,激進力量仍然不罷休,無休無止地鬧事,從之前和理非的遊行抗議升級為暴力行動,癱瘓交通要道和機場,危及香港穩定和經濟,顯然,他們不是"志"在撤回修例,而是要在香港搞"顏色革命"。在這個大是大非面前,再退讓,滿足反對派的訴求,只會助長其氣焰,讓他們得寸進尺,進一步提出其他的"無理"訴求。這就是北京看待這次香港抗議運動的邏輯。正如中國官媒所說,在暴力抗議面前,北京是"退無可退,無需再退",其潛台詞的含義是,只能用暴力對暴力,才能壓住香港暴力的進一步升級。

而對香港反對派特別是激進力量來講,一方面,香港市民的齊聲抗議迫使港府(背後也是北京)做出停止修例的退讓,這讓他們對自己的抗議行為產生了信心,以為進一步的抗議特別是局部的暴力化會迫使北京做出更多讓步;另一方面,五項訴求包括以正式法律形式撤回修例提出以來,港府和北京態度的強硬又使他們沮喪,覺得對這樣一個不人道、不講理的政權,和理非的抗議已經無用,必須升級抗議形式,用暴力癱瘓香港,才能引發外部關注,從而給北京造成更大壓力,迫使它讓步。6月底7月初,反對派更多出於前一方面的考量,之後則是後一考量佔主導。儘管激進派兩次佔領機場的行為特別是期間爆出的圍毆內地記者和旅客的行為讓香港的反對運動受到了一定壓力,但兩場行動引發的外部關注,尤其是美國政府和川普总統一改之前對抗議的不關心到開始介入,也給了他們尤其是激進派的信心。在此情況下,如果北京基於十一慶典而對反對派再做妥協,激進力量確實有可能不再滿足北京對其部分訴求的同意,而提出讓北京目前無法接受的要求,如雙普選。因為他們明白,十一是個最後的也是最好的機會,不抓住它狠狠敲北京一筆,以後要很久才會出現如此"良機"。

假如雙方都持這種強硬態度,都用敵對思維看待對方,就不會有妥協的餘地,最後事情可能會真正失控,出現讓人們不願看到的悲劇場面。所幸的是,在"8.18"抗議中,反對派和港府接受前期的教訓,均表現出了克制態度。但這是否預示暴力由此退潮,現在還不能輕言,接下來的幾周會是一個關鍵期。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