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抗疫路上的中國走向何方?

2022年5月8日

自今年三月以來,上海的封城引起了全國以致於全球比2019年武漢封城時更嚴重的關切。因為這裡不僅涉及到了中國各地尤其是居住在上海的人的切身利益,不僅涉及到千千萬萬的大中小企業的利潤,更是決定了全球的供應鏈的持久性問題。為此,有必要對以後中國清零政策的走向,作一個認真的審視。

https://p.dw.com/p/4AiAM
China Coronavirus Ausbruch in Shanghai
2022年4月,上海封城期間鬧市區道路空空蕩蕩圖片來源: Chen Si/AP Photo/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評判中共目前的清零政策中,可以採用社會科學中常用的理性選擇理論。 該理論主張行動本質上都是理性的,人們在行動前會權衡利害得失最終來做出決定。理性選擇中的理性,是具有分析、比較各種選擇的利益與效用,之後對於較高的效用與利益顯示出偏好,並作為行動的根據。

通常來說,每一個政府在遇上新冠病毒傳播的境況時,在作決策之前必須考慮四個方面的選項,即公民生命、經濟利益、公共衞生的應對條件和公民的自由。所謂理性的選擇就是在這四項中一方面作出一個平衡,另一方面做出的偏好的高低排序。最理想的狀況是,既能保護人的生命,又不至於公共醫療資源枯竭;既能應對疫情,又不太損害經濟利益。 

但是中國的情況卻跟一般的國家不一樣。因為中國政治領導層除了考慮上面提到前三項選項外,公民的自由並非其選項,中國的第四項選項必須考慮的因素,是政治的正確性。而正是最後因素,造成了今天中國的抗疫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同。 

政治因素的形成

政治因素的起因是習近平的個人崇拜。習近平自上台以來,始終盡力把自己打扮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領袖。這裡最明顯的就是2020年武漢封城。暫且不談武漢封城期間的殘酷和嚴厲,並使輿論控制大大升級。 但經過兩個多月的封城,當時的中國政府便以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清零政策最成功的國家。習近平2020年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宣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於是,不管是習周圍還是下面的官員,便把該成果歸功於習近平的「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因為是他保證貫徹嚴格清零政策的成功。

至於在武漢封城結束後,新冠病毒漸漸漫延至西方國家和全球。特別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疫情的嚴重擴散,導致了數億人感染、數百萬人的死亡。於是,中國官方就將與病毒共存跟清零政策對立起來:前者是不負責任的資本主義,後者則代表了尊重人的生命的社會主義。這種區分使得上海封城之前的、已經「乾淨」的中國信心倍增,從而也更奠定了習近平最高領袖的地位,因為習近平的「東升西降「的理論似乎得到了證實,就連西方產的疫苗也得不到好的名聲。 中國的媒體積極地報導西方國家的疫苗不安全, 而對自己生產的疫苗的數據透明問題、品質問題隻字不提。 應該說,武漢封城後至今年年初冬奧,是中共高層比較得意的日子。 但正是因為這種得意,給奧密克戎病毒變種(Omicron)在中國的擴散創造了條件。 

封城之後的上海

威權主義的懶惰

今天的清零政策實際上都是建立在所謂武漢樣板上的。 武漢封城後,中國官方並沒有對其清零政策的利弊做出客觀評價,而一味把它定成治理新冠病毒的唯一藥方。且不知,當初武漢的疫情跟今天的疫情很不一樣。譬如當局沒有告知公眾奧密克戎儘管感染更快,但比較溫和。奧密克戎感染特徵之一是半數以上的感染者都是「無症狀」感染。根據許多國家的經驗,無症狀確診者,一般都可在家裡治療。但中國的公民並沒有這種訊息。 

還有,武漢跟上海的情況大不一樣。從老齡社會角度看,上海老齡人的成分比武漢大的多。上海戶籍中,60歲以上的人口佔了三分之一。另外,在武漢用准軍事化管理相對更容易,而在經濟和社會管理的自由程度較高的上海則不同。一個擁有龐大中產階級的城市,當然相對而言對於基本人權的重視程度會更高。而且,目前在滬工作的外國人達21.5萬,佔中國全國的23.7%, 而武漢2021年的武漢市外籍常住人口僅有近萬人。最後,2020年武漢經濟總量為156161億元。而上海在2021年的經濟總量是武漢的三倍以上。 

延伸閱讀——親歷者自述:上海封城 逃離四月

除此以外,2020年的武漢跟今天的全球的環境也不一樣。目前全球已出現不同的疫苗。對其品質的評估結果在前段時間內已公開知曉。 中國一直標榜自己的疫苗品質好,從而獲得發展中國家的的青睞。同時極力唱衰西方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客觀情況是,中國疫苗截至2月的總出口量佔比大幅降至33.5%,歐盟去年10月底至今年2­月之間,出口總量驟增至佔全球39%,躍升為最大疫苗出口地。mRNA疫苗效力的優越性愈加明顯,中國滅活疫苗運輸成本低的優勢已黯然失色。中國疫苗效力微小,這在香港的兩個比較研究中早已證實,但是,中國方面為了維持習近平「東升西降」的理論,卻不提此事。

總之,威權主義給中國領導人造成了一種懶惰,而這種懶惰則導致了死抱「武漢模式」不放。 直到最近,中央還在強調,「動態清零」做法,是中國防控疫情的制勝「法寶」,是當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優選擇,是當前中國疫情防控務必守住的底線。

封控下的上海

政治選項的三個方面

僅僅說中國的清零政策是由政治決定的,似乎還是太籠統了一點。 實際上,這個政治因素由三方面組成。 一是如上提及的習近平的個人崇拜。 跟其前任不一樣,習喜歡人們把他捧成永遠「偉大和正確」的最高領袖。當然,這跟他今年10月召開的二十大有關,因為這將是他打破先例進入第三任期的重要時刻。而在這之前,他必須保住一個不會犯錯誤的高大形象。 如上所說,清零政策是習一手設計的,並由武漢模式得到了所謂成功的證實。於是,他周圍以及下級的官員,就一概以是否執行該政策作為是否對習、對黨忠誠的標準。 而習自己也以此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政治因素的第二方面是,威權主義本身構築了這樣一個官僚階層,即官員的表現好壞不是憑他對公民如何來判定,而主要是對上級意志的服從程度來決定的。 至於習近平時代,把這種管理方式更強化了,以致於官員不僅主動地去揣摩和執行上面的意志,而是加倍地執行上面的指示。也就是說,本來中央層面要求做到一的,地區層面非要做到三,以保證自己的政治正確。換言之,官員在忠誠度問題上處在一種競爭的狀態。在清零政策上,儘管中央層面時而也強調經濟的重要以及照顧到非新冠確診者的病人,但地區官員考慮到中央以是否有新冠確診者作為官員業績來評判標準,為了保住烏紗帽,當然也就有意無視經濟和公民的利益,因為過度防疫至少對官員來說就是安全。就連前官媒總編胡錫進都開始抱怨,官僚忙著琢磨「政治正確」,而不是在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牆外文摘:病毒無法消滅,記憶卻被清零

政治因素的第三方面表現在威權主義官僚統治的自上而下、一竿子到底的方法。也就是說,在關鍵問題上,地方政府沒有自己調節和設計政策的自主的餘地。 我們大家注意到,上海在疫情開始時信誓旦旦地說上海不會封城,因為政府層面深知上海情況與武漢不同,試圖做一些自主的調節。但是,後來在中央的壓力下,使得上海政府自己一點迴旋的餘地都沒有。 同理,如果上海政府敢於違反意識形態的一套說教,並能自主的話,也許早就自己從海外進口西方最好的疫苗,從而用更有人性的方式來解決此危機了。但是,迄今為止,中央層面依然重申堅持「動態清零」 不允許個別地方搞變通。這使得上海政府束手無策,只能聽從中央的政策擺布。 

總之,政治因素主要是領袖的個人崇拜主導,而威權制度的統治方式,也為強化政治第一作出了貢獻。 

實際上的不負責

中國一直宣稱其防控理念是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這個大的理念下,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但客觀上,上海出現准軍事化非人道的行動以及甚至飢荒的現象。政府表面上救了奧密克戎感染者,實際上由於操作人員的不專業以及醫院無視其他種類的病人,造成很多不該有的損失。

上海腎病透析的人數為14000,並有400000 到500000 癌症患者,5900000 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據中國國家疾控中心的研究論文數據,因封城而造成的此類病人的額外死亡率平均會增加20%左右。 上海封城期間,社群網站上不少人曝光求醫無門的慘狀,尤其是一些急需要救治的病患,卻依然被阻擋在醫院門外。經濟學教授郎咸平的98歲母親,就是一個案例。因為繁雜的手續致使其母親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而去逝。他說,這個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按照過去診斷,只要打一針就好了」。

另外,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今年3月底進行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兩劑科興疫苗的表現不如BioNTech的疫苗,特別是在老年人中。在預防嚴重疾病方面,BioNTech對80歲及以上的人(幾乎佔中國人口的五分之一)的疫苗有效性為84.5%,而Sinovac只有60.2%;在防止死亡方面,存在約20個百分點的差距,BioNTech為88.2%,Sinovac為66.8%。 考慮到新冠病毒對老年人的侵害遠勝於年輕人,如果中共真正對上海的老年人負責,那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大量引進和接種Bio NTech疫苗,使其得到保護。 但事實並非如此。 

被套在政治圈子內的經濟

4月的前三周,上海都市區的貨運量同比暴跌81%。江蘇省的貨運量下降30%。在全國範圍內,4月份的貨運量同比下降了15%。在中國的經濟強省廣東省,儘管沒有封鎖,但貨運量卻也暴跌了17%。為此,投資者對中國的金融市場開始喪失信心,上證指數自年初以來下跌了15%。

為此,歐盟駐華商會以及美國駐華商會,都向中國官方表述了對上海封城的擔憂。但顯然,這些做法並不起作用。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強調,不是清零政策,而是疫情病毒才是拖累經濟的罪魁禍首,

中共不是不關心經濟, 習近平要求今年GDP增速超過美國。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做好經濟工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至關重要」。但是,由於大家都明白的原因,習近平的清零政策還是比經濟重要。 或者說,中共至今還深信,武漢模式「有效保護人民群眾免受所謂群體免疫、自然免疫這種自然感染方式帶來的遭受疾病的危害,保護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維護了最廣大地區的正常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 

延伸閱讀——「動態清零」之下的中國

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卻都是違背中共自己的初衷的:外籍專家外流,資本外流,3月外資流失額度高達175億美元。中國約有3.44億人目前正處於某種封控狀態,佔全國人口的1/4。官方數據顯示,中國3月份的消費下降了3.5%,餐飲下降了16%。而鄰國越南正因北京清零政策獲益,出口進入快車道,數據表明,越南3月份出口額同比增長14.8%,越南電子產品出口額的快速增長,造成中國相關行業充滿焦慮和危機感。

事實上,中國政府是在操作一些刺激措施挽救經濟。中央有意將大批資金流入基礎設施項目,國有企業得到支持。但這並不能讓私營公司和外國公司得利,更不用說能使它們再次投資。可以想見,如果不僅在上海,同時也在其他城市繼續貫徹實行清零政策,那麼今年的GDP將低於4%。

新冠讓上海付出的代價

路線修正的可能性和方式

實際上,即便在中國國內,不少專家早已對清零政策提出異議。 2月28日,中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個人微博上發布兩千餘字長文,坦言中國的「動態清零」不會永遠不變,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在合適的時間點,展示中國式與病毒共存的路線圖。但很快,該條微博即被刪除。另外,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與另一位研究者4月6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的英文文章也表達了「長遠來看,長期的動態清零是不可能實現的」的意見,也被消音。

這一切就是因為清零政策被拔升得太高,以致於中共包括習近平都被該政治敘述的禁錮住了。加之於習近平本身喜好個人崇拜,所以至少在二十大之前這種政治敘述不會有明顯的改變。中共官媒《經濟日報》日前發文批駁目前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的正常化,絲毫不提中國的非正常的清零政策給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帶來的損失。 

但是,中共也深知,今後路線的修正是個必然。譬如最近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儘管強調堅持清零總方針毫不動搖,但還是提出了「要根據病毒變異和傳播的新特點處理疫情的新觀點。並鼓勵地方根據當地疫情形勢和特點,探索總結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努力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 可以想見,二十大以後進口國外的優質疫苗不再會受阻。

延伸閱讀——封城衝擊經濟 美媒稱習近平要求確保今年GDP增速超美

毫無疑義,目前的路線遲早會修正,但前提是不能讓習近平的形象得到破壞,並能保證習繼任第三屆的順利進行,同時,習近平也將會決定在上海犧牲幾個他「鍾愛「的官員,施行一些像征性的懲罰,以彌補他本身的錯誤。在上海長達數周的封鎖期間,截至4月27日,只有15名官員受到紀律處分,而且沒有一人是區級以上官員。相比之下,在武漢首次封城後的一個月內,約有630人落馬,其中包括前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被撤換。為了維護一尊習近平的偉大形象,地方層面肯定有幾個更高層次的人被象徵性地處罰。 

筆者在這裡並不完全贊同「中國的清零政策將在災難中收場」的看法。這關鍵是從誰的角度看。從外界來看,現在的上海就是災難了。但由於中國的輿論控制,即便是災難也可以提供另外一種敘述。猶如普丁絕對不會承認發動烏克蘭戰爭的錯誤一樣,習近平絕對不會公開承認目前清零政策的失敗。在保住自己的地位前提下,一瓶酒的商標不會變,但酒瓶裡的內容可被偷偷替換。當然,已經造成的損失已經是補不回來的。 中國目前已經有70多個城市進入了封城或半封城狀態,而隨著時間推移,說不定這個數字將繼續增大。 

「我們北京不存在這個問題」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