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十字路口的以中關係

2021年7月18日

以中關係自1992年正式建交,特別是2012年來,發展得相當密切,似乎充滿「互信」和「合作」。但是,五月份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衝突中,北京的一系列做法不僅使以色列吃驚,也被不少觀察家視為以中關係的「不祥之兆」。政治學者張俊華以此出發,對以中關係的現狀和未來作一番分析。

https://p.dw.com/p/3wMqk
Israel | 62. Jerusalem Marsch
2015年一場以色列宗教活動上的中國參與者(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Atef Safadi/E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1年對中國領導來說是一個非常忐忑不安的一年。新疆再教育營的事件,使得國際社會對中共糟蹋人權產生了相當的反感。這就逼得中國領導不得不尋找各種方法,改善國際形象。而拜登政府似乎比前屆政府更關注中國人權問題。這樣,巴以衝突恰好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在世界舞台上表演的機會。 2021年5月份,正值中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 加之巴以衝突。 於是乎,北京決定利用這個機會,把美國的聲譽搞臭,並向世界展示中國才是佔據了道德制高點,同時,中國也想通過對巴勒斯坦的支持向阿拉伯國家傳送一個訊息:即中國政府並非是穆斯林的敵人,新疆的人權之說完全是杜撰。當然,在世界樹立一個"負責的同時能為弱國代言"的形象,也有利於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的展開,同時也有利於保證中國的能源安全,畢竟中國一半的石油來自中東阿拉伯國家。但後兩項需求遠不如前兩項更急迫。

北京"褒巴貶以"

於是乎,中國在今年五月巴以衝突期間,利用聯合國安理會的平台,開了好幾次會。由於美國在一個星期的時間裡三次在安理會使用了否決權,阻止通過任何一個包含對以色列有譴責的內容和關於局勢的聲明。這正好給中國提供了痛斥美國的機會。同時,中國政府特意提出了邀請巴以雙方北京和談的倡議。官方動用了國內國際的不同媒體,極盡全力來為自己畫光圈。 而對以色列採用比往年更強硬的指責語調,也就成了必然。 以至於在中方對以色列強硬措辭的同時,甚至還在一個政論電視節目出現了被以色列駐華大使抨擊為中方"公然反猶太主義"的內容。

在這場風波過去後,現在來看,北京是否達到它的目的呢? 應該說,部分似乎是達到了。首先,當中國提出邀請巴以雙方直接談判時,至少巴勒斯坦是積極回應了。而對以色列來說,這種倡議一文不值,所以根本不理睬。而事實上,巴以雙方都知道,中國實在不是真心誠意,而且也確實沒有這個外交能力來解決巴以問題。對以色列來說,北京這種做法跟2013年那時習近平提議類似。那年,當習近平提出在阿巴斯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正式國事訪問期間進行調解時,納坦雅胡却故意地顧左右而言他,迴避此事。

從某種角度說,中國政府5月褒巴勒斯坦,貶以色列,也算是對巴勒斯坦在新疆問題全力支持中國的回報。這體現在中國政府全力支持巴勒斯坦等伊斯蘭合作組織協調員在聯合國提出的成立國際獨立委員會調查本輪巴以衝突中侵犯人權行為的議題。 但巴勒斯坦自己也明白,中國言辭遠多於行動。即便是在這次5月衝突停火後,中國並沒有像美國和其他國家那樣,投入資金去幫助巴勒斯坦特別是加薩地區。 至於近20年來,中國對巴勒斯坦的投資相比在以色列的投資可謂天壤之別。

北京在跟以色列熱火起來後,沒有心思去考慮真正解決巴以問題。相反,中國決策層認定巴勒斯坦本身已經很分裂,同時也認定,巴以問題在阿拉伯世界已呈邊緣化的狀態。 當然,這並不妨礙中方口頭高喊支持巴勒斯坦和堅持"兩個國家"方案。

5月事件後,中國領導似乎也察覺到那時對以色列抨擊過多,而以色列對中國來說不僅是很重要,而且將是越來越重要。 於是乎,6月8日,當伊薩克‧赫爾佐格當選以色列國總統後,習近平即刻致電予以祝賀。並指出,"近年來,中以兩國各層級交往密切", 並表示要推動中以創新全面夥伴關係邁上新台階。

Israel neu gewählter Präsident Izchak Herzog
2021年6月赫爾佐格(圖左)當選以色列總統圖片來源: Ronen Zvulun/Reuters/AP/picture alliance

以色列對中國的軍售

那麼是什麼樣的利益驅動著中國和以色列的關係呢? 從中國方面來說,首先是軍事裝備和武器。二戰時期曾經作為難民在上海避難的知名以色列商人肖爾‧艾森伯格(Shaul Eisenberg),在以中還未正式建交時便努力推動兩國進行間接貿易,開始將包括軍工技術在內的高技術及其產品出售給中國。早在1980年代,艾森伯格就開始與中國展開技術合作,其中許多與軍方有關。 1979年以來,以色列賣給了中國數以十億美元以上的軍事裝備與技術,大部分是組件和技術原型等關鍵部分。儘管在1989年前,西方國家也賣武器給中國,但應該看到,以色列對中國軍事裝備武器品質的提升所作貢獻不小。

更要指出的是,1989年後,西方國家停止了對中國軍售。 於是,中國除了從俄羅斯、烏克蘭那裡尋找技術,也從以色列那裡獲取軍事技術。根據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的一份報告,截至2010年,"作為中國的武器系統供應商和尖端軍事技術的渠道,以色列的排名僅次於俄羅斯。"

一個值得注意的出口產品是蟒蛇-3熱尋的導彈。該技術在1989年授權中國西安飛機公司生產,成為PL-8導彈,至今仍在服役。其他轉讓的技術包括ELM-2035多普勒雷達(安裝在J-8和J-10戰鬥機上的衍生品)和塔瑪姆慣性導航系統。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北京向以色列尋求軍事技術,包括2000年10億美元的"費爾康"預警機和2005年升級"哈比"無人機的交易。在這兩個案例中,華盛頓都提出了反對意見。以色列不得不對美國的關切做出回應,取消了這些軍售計劃。換言之,自2000年以來,美國對以色列對華軍售,直接干預,使得以色列不得不開始在軍售方面不再"輕舉妄動"。但即便如此,"事故"還是時而出現。今年2月以色列內部情報機構國家安全局(Shin Beth,亦譯為"辛貝特")逮捕了至少20名以色列人,因為他們參與了非法開發、製造並向 "亞洲某地的一個未命名的國家 "出售滯空型彈藥 (Loitering munition)。據信,此處所指就是中國。

中國的"曲線救國"路線

但自此之後,中國並沒有放棄與以色列發展各方面關係的努力,特別是在當前。中國當局深知,以色列在人工智慧、大數據、農業科技等領域都有著非常領先的核心競爭力,就目前來說,該國有多達430餘個世界知名企業頂級研發中心,可以說囊括了全世界的先進技術。在最新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以色列的創新度位居全球第二,因此,擁有8000多個科技公司。對中國來說,借助以色列的技術,中國的軍事、工業、農業以及醫療科技就實現更上一層樓。

而以色列確實也想著實利用中國這個大市場。因此,除了軍事技術之外,以色列在其他領域向中國敞開大門。以色列大使館和駐中國的四個領事館都被指示大力促進與北京的商業關係。

以色列需要中國的另一個理由是在基建方面。中國的技術和人力資源也能滿足其基建升級的需求。於是,上海國際港口集團便獲得了海法碼頭承包25年的合同,中國港灣工程集團則獲得阿希多德的碼頭承包。而這兩個地方都毗鄰以色列海軍碼頭,美國海軍為此不再停靠,並表示強烈不滿。

Bildergalerie Haifa
中國上港集團參與以色列海法港口建設(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DW/J. Talee

從2001年到2018年,以中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從剛剛超過10億美元,飆升到近120億美元。 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在該國設立名為"托加網路"(Toga Networks)的研發中心。現在,阿里巴巴、中國化工、聯想和小米等中資企業都已在以色列投資和收購, 重點領域是雲計算、人工智慧、半導體和通信網路。以色列科技公司已經學會成功利用中國市場為他們提供的機會,同時他們不理會美國有關不要向中國合作夥伴轉讓最新技術、尤其軍民兩用的技術的忠告。

於是便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景:自2019年以來美國極力從各方面努力,防止高精尖技術特別是涉及到軍民兩用的技術擴散到中國去,而以色列則成了中國的一塊獲取現代技術的"飛地",以中雙方各取所需。而在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以色列,政府很少去過問由國家控制的中國企業的用心和目的。

以中關係走向

那麼,拜登政府是否會對以色列的新政府施加比以往更大的壓力, 同時以色列是否會像2005年後那樣,在軍民兩用的技術以及高科技方面對中國繼續開放呢?

筆者認為,從目前發展局勢來看,美國增強壓力可能性很大。但問題是,美國能否給以色列在投資、國外市場以及基建升級方面提供其他的替代機會? 而後面一個問題,是阻止以色列技術外流有效途徑。 筆者估計,美國最大的槓桿當然是軍事援助,而且估計美國可能加強對以色列的投資,以此控制住以色列。但是,在市場和基建方面,美國還是無能為力。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美國有些努力也可能因以色列而成為無用功。比如說,目前與中國的"晶片戰"。截至2018年底,開發和製造世界上最先進晶片的以色列,向中國出口了價值26億美元的半導體,佔以色列對中國出口的56%。 至少到目前,這個交易一直在繼續著。但是,以色列政府最近支持加拿大發起的聯合國關於新疆種族滅絕的決議,表明耶路撒冷可能已經開始重新考慮對中國政府的政策。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徳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