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國經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2023年1月12日

從去年末開始的中國政策的突變,給全球帶來很大的影響。以這次突然解封為例,儘管這被理解為一場賭博, 但一個在不太考慮道德問題(譬如老年人的生命安全、農村地區人醫療條件)以及政策一貫性的國家,全黨也就很快地、「默默地」把突變作為事實認可了。這種突變對中國經濟有何利弊,帶來哪些不確定因素?

https://p.dw.com/p/4M0MJ
昨天的習近平,是國進民退的主要推動者;今天的習近平聲稱,"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
昨天的習近平,是國進民退的主要推動者;今天的習近平聲稱,"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圖片來源: Lauren DeCicca/Getty Images / Long Wei/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今,要把握中國經濟的走向,就要把握最近中國的政策上的突變。這在中共的20大後,顯得更為重要,因為習近平是唯一決定中國經濟政策的人。 但是,中國暗箱政治體系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研究中國經濟政策有時幾乎成了佔卜學的一部分。 道理很簡單,今天的習近平會否定昨天的習近平。 譬如,從原來嚴酷的清零政策到突兀的開放躺平,甚至到有意加快新冠病毒的感染, 以致於中國媒體還弄出了"中國染疫速度全球第一"之美名。 昨天的習近平,大喊"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今天他決定大力放開限購政策,客觀上也就是為炒房鬆了綁。昨天的習近平,是國進民退的主要推動者,而今天,他聲稱,"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道理只有一個:為了拯救經濟。 因為只有經濟才是中國共產黨的最主要的合法性的來源。

這次突然解封,實際上就是習近平在經濟和社會無法支撐下去時引發的一場賭博。 筆者以為,在故意不透明、故意篡改數據以及恐嚇百姓的前提下,習近平贏這場賭博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一份網傳中國國家衛健委會議紀要顯示,12月1日至20日累計感染估計已達2.48億人。 當然,這次解封的結果到底如何,還有待下一二個月觀察。

樂觀的中國和冷靜的外界

所謂賭博,就是摒棄一切其他的可能性,從而冒險挺進,達到其目標。 按正常邏輯考慮,當前的病毒也許會產生變異,或者說在過了第一波感染後,也許會出現大面積的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反復。正因如此,西方有些人士,就會認為 中國是在兩眼抹黑中飛行(flying blind)。所以,IMF 和OECD在對中國2023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分別是4.4%和 4.7%。 也就是說,對中國2023年的經濟並不十分看好。

但中國的經濟專家的預測是,今年經濟增速將達到6%的預測。至於地方政府更是展現出拚經濟的雄心。就如同當初用嚴酷清零來表達對習近平的忠誠一般, 現在就是用拚命提高GDP 來顯示他們對最高領導的盡力。 有個別城市,如鄭州、長沙,更是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7%。

應該肯定,2023年,隨著封控解除,人員和要素流動恢復,經濟活動必將逐漸回覆常態。中國經濟肯定會有所反彈。但是,問題是,這個反彈會達到何種程度?反彈是否會持久?要回答上面的問題,就得冷靜地看中國內部和外部的各個方面的發展。

疫情可能的走向

如上提及的,在這次在大城市的快速和全面感染的高峰後,是否又出現第二波和第三波,在中國不是個重要問題,因為北京有信心相信這種概率比較小。同時,在提升經濟的推動下,官方有的是方法,或者是推卸責任,或者是準備好了犧牲一批人。這就是所謂的倒楣的兩種人,老年人,尤其是已有疾病的老年人,另外則是那些在得了病毒之後進而得肺炎的人。如果按50%新冠病毒感染率來算,7億人感染來計算,中國可能有有5600萬(人)會得肺炎。

開啟眾多的政策工具

跟西方國家不一樣的是,中國的經濟政策不是以法律框架為根據的,而是如同上面提及的,有一種隨意性。這種隨意性倒也是給中共比其他任何法制國家更多的政策工具。從目前來看,2023年的中國經濟的復甦,主要將取決於如下的幾項政策工具。

首先是一改以前歧視民營經濟,宣佈整頓14家網路平台公司金融業務的整頓已基本完成。 同時,為今年的民營企業的納稅和減少生產、融資成本方面提供方便。中國民營經濟如同野草,缺乏市場與政治風險抵抗能力;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像野草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一旦有合適的土壤與氣候,就會重新萌發勃勃生機。當然,中共的做法,並不能掩蓋中國結構性的問題,因為習近平心中畢竟還是堅定的國企支持者。所以,現在就得看,這種橄欖枝的權宜之計會持續多久。 民企中那些有頭腦的和資金的人,如馬雲,在中國科技監管打擊下, 有意地轉趨低調、淡出舞台

中共本來是想改變地方政府依賴房地產的結構,但因為在前幾年並沒有找出更好的替代,所以現在只能重新聲明該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並從供應方面入手。 幫助地產商解決資金流動問題,同時,也從消費角度出發,改善房地產需求端,分階段降低或取消首次購房者的抵押貸款利率下限,並延長優惠的抵押貸款利率。

一個提升經濟的老辦法就是靠投資拉動增長。即依靠國企,擴大大型基建項目。為此,中央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配額擴至人民幣3.8兆, 並決定不將地方專項債納入赤字範圍。從資金面看,專項債是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無疑,國企,特別是央企是最大的得利者。

報復性的消費

一般估計,今年出現報復性的消費,是必然要發生的。所以, 旅遊、交通、飲食行業將是這種消費的得利者。但由於三年的清零政策對中小企業打擊太大,使得它們需要時間來恢復。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 報復性的消費對一些在中國的西方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來說也將是一頓盛餐。這就是為什麼德國大汽車公司的CEO已經在一月末準備行李赴中國看望在那裡的總部了。 而日本的松下也正加速在中國的家電生產的投資。 渣打銀行近日則表示,已申請在北京成立一家證券公司;高盛集團宣佈,中外合資理財公司"高盛工銀理財"已獲准開業;富達國際宣佈成為首批在中國開展全資公募基金業務的全球資產管理公司之一。 一般估計,今年年中起,這種報復性的消費會進入它的高潮。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報復性的消費並非能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推手。同時,是否能持久,還得看中國政府能否從結構上保證。

萎縮的出口大國客戶

2021年,中國貨物與服務進出口拉動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1.7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了20.9%。但今年對這樣一個出口大國來說, 國際環境並不看好。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測顯示,美國明年增長0.5%、歐元區是0.3%。 換言之,中國出口的主要對下美國和歐洲在今年的購買力,由於不樂觀的經濟形勢,不會有太大的長進。 就拿2022年11月為例,與去年同期相比,中國 11 月份的出口量下降,其中對美國的出口下降了 25%。這個趨勢,似乎不會有太大的改觀。 而且,東南亞國家在不少產品出口方面,也正在替代中國。 當然,整體來說,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地位在近幾年內還是不能撼動的。

不確定性和確定性

除了上面一開始提到的暗箱政治體系而帶來的國內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下面幾個不確定性同樣值得考慮。

首先是俄烏戰爭。 目前,尚未確定該戰爭今後範圍的大小、時間的多長。 而時間越長,則大宗商品價格越高。加之,如果中國經濟復甦得越快,也會迅速提高大宗商品的價格。而這在全球通貨膨脹的環境下,並不是一件好事,對中國經濟也是如此。 而且,中國經濟的復甦,必然會提升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而這將更有利於俄羅斯打持久戰。

全球範圍的不確定性另外一個來源是美國採取的對中國的先進晶片製造的控制。 因篇幅原因這裡暫時不詳述。 但這個對汽車、IT以及其他不少行業帶來的影響會不小。

還有一個不確定性,就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儘管一般來說,今年發生的戰爭的幾率很低,但由於中方不斷冒進的演習和進入台灣的領空和領海,很可能導致雙方之間的走火。

不管如何,可以確定的是,依然在持續的烏克蘭戰爭給西方特別是歐洲帶來的沉重教訓, 台灣的因素、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根本轉變,使得不少西方公司,在能擺脫中國供應鏈的條件下,遷移他國或是遷回本國。當然,這跟政府 (譬如歐盟和德國政府)決定將供應鏈多樣化的決策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這種環境下,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對西方投資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