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安倍為中日關係留下了什麼?

安靜
2020年8月28日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佈辭職。作為日本史上連續在位最久首相,安倍任期的對華政策對兩國關係有何深遠影響?而後安倍時代,中日關係又將何去何從?中美兩專家有以下分析。

https://p.dw.com/p/3he65
Peking Abe bei Xi
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訪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yodo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周五(8月28日)在記者會上宣佈,因健康理由將辭去首相職務。他同時表示,不設臨時代理,任職到選出下一任首相為止,以盡責任。現年65歲的安倍此次首相任期已近8年,幾天前剛剛成為日本史上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

中國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劉江永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如此評價安倍晉三執政期間的對華政策:"安倍一直沒有改變其歷史觀和戰爭觀,他在以美國為盟主、日美軍事同盟關係為機軸的前提下和中國周旋,但是周旋並不等於友好,也並不意味著全面對抗,實際上他是在利用中美矛盾最大限度地擴大日本的利益。" "而在這其中",劉江永補充道:"安倍也有傾向性的選擇,他一方面需要中國市場、試圖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另一方面也想緊跟美國,把原本正常的中日經貿關係、包括人文合作依照美國的模式悄悄地進行調整。日本對華政策隨之倒退,對中日關係也造成可觀的影響。"

歷經起伏

安倍晉三於2006年首度拜相,中國則是安倍上任後打破慣例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外界普遍將這次訪問稱為"破冰之旅",兩國均希望結束小泉時代中日關係的冰封狀況。但是,安倍執政約一年後就因健康理由倉促下台。

專注研究中日關係的劉江永認為,安倍晉三從2012年再度當選日本首相後開始對中國正式的"安倍外交",他其實有機會推進對華關係的改善,但是在其執政不久後不久便發生了兩件對中日關係產生負面影響的事情。一是,他延續了前任野田佳彥內閣主張購買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的態度;二是,他在執政一年後親自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

APEC Gipfel China 2014
中日領導人在2014年北京舉行的APEC 峰會上會晤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Kim Kyung-Hoon

劉江永回顧道:"這種惡化一直持續到2014年中國舉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安倍的出席使中日領導人在多邊場合實現會面,但兩國的互訪時機尚未成熟,在這個階段,安倍企圖在自己的歷史觀和戰爭觀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以及能夠迎合國內右翼勢力的同時和中國尋求領導人的正式往來。"

這位中日關係專家繼續分析說,"而從2015年到2018年期間,安倍根據美中關係的調整,同時平衡國內利益,企圖通過高層互訪引領帶動兩國關係的改善。2017年,川普担任美國總統之初,美中關係出現改善趨勢,而日本的外交在很大程度上跟隨美國外交。因此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安倍及其同僚、尤其是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向中國發出一些積極的聲音。"

2018年10月安倍晉三訪問中國,這是日本領導人時隔8年對中國的首次國事訪問。2019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出席了在日本舉行的G20峰會。儘管如此,劉江永認為,2018年以來,中日關係分別受到國際因素、新冠疫情和安倍對華政策的影響,尤其隨著中美關係的惡化,中日關係也出下滑。

關鍵問題

Karte Senkaku-Inseln Englisch
圖片來源: DW

在劉江永看來,安倍時代的中日關係存在三大沒有解決的問題。他分析說:"第一個是歷史認識問題,安倍雖不再直接參拜靖國神社,但仍通過獻貢品的方式變相參拜。日本政府批准的教科書也公然美化侵略歷史。這也是限制中日關係發展的關鍵因素。"

"第二個是台灣問題",劉江永指出:"安倍及其家族和台灣關係深厚,(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去世之後,安倍派出前首相率團赴台弔唁,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日本作為曾經殖民統治台灣50年的老殖民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它既有台灣的歷史情節,也反應出它對歷史的反省是否真誠,以及是否嚴格遵守'一個中國'的政策。"

劉江永總結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和歷史以及戰略相關的島嶼的主權問題",他強調:"目前在釣魚島領土主權的爭議問題上,中日沒有通過外交渠道談判,僅有一些飛機管控的臨時性措施,儘管這些措施很重要,但並不能解決兩國之間的根本問題。而兩國的民間關係也因此受到影響。"

展望未來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本周一發表文章《日本對華政策的轉變》(Japan's China Policy in Flux)。作者帕梅拉‧甘迺迪(Pamela Kennedy)認為,在安倍執政期間,日中關係出現了緩慢但顯著的改善。但是,甘迺迪指出,今夏,兩國之間再度出現有關領土和價值觀等問題的爭端,迫使日本重新澄清其對華政策。而中日關係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是否找到新的常態,還是會進入一個新的冰期,將取決於雙方推動對話的謹慎努力。

甘迺迪在發表這篇文章時,安倍尚未宣佈辭職的消息。甘迺迪在文中預測,在安倍2021年9月結束任期前,中日關係可能面臨再次轉型。這位史汀生中心的專家肯定地表示,日本的新對華政策顯然會在2021年顯出雛形,屆時雙方將有一系列不同的優先事項和對應的處理方式。甘迺迪在文章最後強調,這些政策的變化將如何影響中日關係仍有待觀察,但如果雙邊都保持強烈的對話意願,中日關係可能會找到一個新的平衡。

對於後安倍時代的中日關係,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劉江永也暫時沒有明朗的結論。他分析稱,因為麻生太郎作為安倍的副手,一直在安倍內閣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麻生掌控內閣,安倍的路線將得以延續。另外,疫情尚未出現根本緩解的前景,而中美關係在今年11月大選揭曉前也有可能繼續惡化。由此看來,劉江永總結道:"即使安倍下台,中日關係之間的負面資產將仍然存在,如何消化和處理這些問題則由後任接管。同時,日本政局將經歷權力交接的階段,真正中日關係改善有賴於新一屆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真正的後安倍時代意味著包括麻生等老一代政治家退出政壇、新一代日本政治家上台,那個時候才能看出,日本如何在新的美日權力框架下協調和中國的關係。"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