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媽媽帶孩子好還是托兒所好?

Birgit Becker2007年3月24日

聯邦德國政府計劃增設托兒所位置,引發了全國上下激烈的辯論。保守政黨警告說,托外人照顧幼兒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發展。但贊成一派的所持論據是:許多年輕婦女只有在生育不影響工作,幼兒可得到妥善看顧的情況下才肯生孩子。年初開始生效的有關法規規定,年輕夫婦在生育孩子的頭一年可領取所謂的「父母津貼」,其後,如果母親打算繼續工作,應向她們提供足夠的托兒所位置。德國之聲記者在科隆近郊採訪了一位生育了3個孩子的職業婦女。

https://p.dw.com/p/A8tO
世上只有媽媽好?圖片來源: Bilderbox

生育了3個孩子的的巴巴拉‧克倫內斯特,在德國算是少數的例外,因為今天的德國婦女平均每人只生1.3個孩子。39歲的巴巴拉說:「老大本恩今年九歲,老二諾雅剛滿五歲,最小的漢娜夏天就要滿兩歲了。」

在第一個孩子出生以前,克倫內斯特夫婦都是全天工作者。專業為企業經濟師的阿克瑟爾,在一家國際公司的企管部門工作。學習銀行業務的巴巴拉,於13年前接手經營一家芭蕾舞服裝店。她表示:「那時我對自己的工作不很滿意,後來偶爾聽說這家服裝店要賣。因為我從前學過芭蕾舞,也非常喜歡跳舞,而且念高校時曾在這家店打過工,所以決定試試運氣,把店買下來,看做不做得成?」

結果做成功了。當她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營業剛上軌道,一切都開始得心應手,因此她不打算休長假,或者放棄經營,專職在家帶孩子。巴巴拉說:「我認為店裡的環境很適合我帶著孩子一塊兒去,所以就這麼做了。本恩那時一歲半,能待在小旅行床裡玩兒就很滿足了。但漸漸長大以後,就不肯再安份地坐在小床裡,而是滿地亂跑,東搗西翻。」

於是巴巴拉開始打聽請人照顧孩子的可能性。也看了幾位保姆,但都不很理想,最後找到了一個托兒所。這個托兒所裡有4位老師和15個從4個月到6歲大的孩子。克倫內斯特夫婦覺得很滿意,就放心地把本恩送過去了。當老二諾雅出生9個月後,理所當然地也隨著哥哥進了托兒所。巴巴拉說:「有托兒所作為後盾,我們決定再生第三個孩子。我的店很需要我,因此當老三漢娜4個月大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又把她送到托兒所去。起先是每天喂完第一次奶後,把她送過去幾小時。」

許多熟人無法理解他們的做法,連最好的朋友都說了重話。但巴巴拉表示,她全程掌握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不覺得跟孩子們脫節。她也曾感到良心不安,但這已是過去的事兒,因為托兒所中其他孩子的父母們給了她很大的精神支持。巴巴拉表示:「在跟其他15個孩子的父母進行交流以後,知道他們也跟我們一樣,為了工作必須把孩子送到托兒所,才使我們感到輕鬆不少。在這以前,我常常為了沒有為孩子放棄工作而感到自責。」

阿克瑟爾有時因妻子下午抽不出時間,必須離開辦公室去接孩子而受到同事們的訕笑。他說:「一般人的思想還相當保守,所以免不了得聽些冷言冷語,像什麼:『噢,你太太不在家嗎?有3個孩子她還工作啊?!我太太在家待了6年。』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因為今天的工作崗位沒有保障,工作單位一般不接受父親為了孩子而影響工作。」

不過克倫內斯特夫婦一致認為,孩子們在托兒所裡受到了妥善照顧,他們希望能獲得來自社會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不管怎麼說,他們選擇了自己認為最理想的家庭生活模式。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