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1903 Olympia Badminton

Thellmann, Mara 2008年3月24日

北京奧運即將開幕,德國之聲為您製作了一系列前瞻節目。從德國體育界以及一般民眾的角度分析奧運會的體育競技局勢。今天播出本系列的第一集,主題是中國國球之一的羽毛球。

https://p.dw.com/p/DS4m
徐懷雯圖片來源: Huaiwen

德國近幾年來的羽毛球第一高手是一個中國人。32歲的徐懷雯在2005年和06年的羽毛球世界錦標賽上連續取得女子單打第三名的成績。在中國羽壇,身高只有1.6的徐懷雯被認為沒有發展前途,於是她來到德國尋求機遇。2004年,徐懷雯第一次代表德國隊出戰。在同年舉行的雅典奧運會上,徐懷雯進入了32強。

在中國,羽毛球和乒乓球被並稱為兩大國球。徐懷雯很明白其中緣由,"亞洲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不要有太多的身體接觸,而是用腦思考。我想中國人很喜歡這種戰術上的東西。我從中得到了極大的樂趣,從來不覺得和別人進行比賽會很無聊。"

羽毛球在1972年慕尼黑和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都是表演項目。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羽毛球終於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從那以後,亞洲選手就在奧運羽毛球賽場上獨領風騷。在奧運羽毛球獎牌榜上,中國領先印尼和韓國佔據首位。只有在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中國隊遭遇了一次滑鐵盧,德國國家羽毛球隊主教練荷蘭人范迪克回憶了當時的情景,"我當時覺得非常驚訝。32歲的丹麥選手拉爾森贏得了男單冠軍。他能做這一點真棒。當然他以前也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但他當時並不被人看好。他在比賽中表現非常出色。你很明顯的看得出來,亞洲選手很難戰勝他。當時的場面真棒。"

但這僅僅是一次例外。北京奧運會的所有羽毛球項目上,亞洲選手都再次成為頭號熱門,"我想男單項目上,林丹很有機會奪冠。謝杏芳在女單上也很有希望。混雙項目上,我想印尼選手會有機會。男雙馬來西亞強一些,女雙中國十拿九穩。"

德國隊主教練范迪克根本不認為歐洲選手會在北京奧運羽毛球項目上獲得獎牌,跟別說德國選手了,"我們在上一屆世錦賽上已經看到,沒有歐洲選手進入四分之一決賽。對於我們來說,主要問題是很難在亞洲賽場戰勝亞洲選手,在歐洲我們能做到,在亞洲震得很難。"

其實,現代意義上的羽毛球運動起源於歐洲。1893年,世界上第一個羽毛球協會在英格蘭誕生。比賽場地和網球場看上去差不多,但面積明顯減小,只有13米長,6米寬,但球網高度比網球要高很多。

2006年開始,羽毛球採取了和排球類似的得分制度,無論有誰發球,獲勝的一方都能得分。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