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夢萊塢的印度電影

2002年8月25日

一堆垃圾,加上一些武打,再添點愛情故事。這是印度電影的傳統配方,走上世界影壇,出現在倫敦、科隆的電影節上,成為一道風景。

https://p.dw.com/p/2aQl
載歌載舞的印度電影正在成為時尚

夢萊塢已經成為一種電影符號,象徵著熱鬧、五彩的印度電影,幾十年來人氣興旺。夢萊塢(Bollywood)取自好萊塢(Hollywood)也,夢字是印度大城孟買的開頭字母。就在那兒製造出全世界最多的電影。夢萊塢是最大的夢與媚俗的工廠。

望向天空

提起同胞對電影的痴迷,印度作家魯什迪說,當印度人看向電影銀幕時,就好比是望向天空。數字也足以說明情況:每年,夢萊塢出產的電影有9百多部,響應夢萊塢的號召,在印度每天到電影院去望天空的觀眾就達到3百萬。就是老牌的好萊塢在此也只好扼腕。畢竟,好萊塢一年的產量也就是6百多部而已。

就連西方世界也漸漸把目光轉向頗受歡迎的印度電影。尤其是夢萊塢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不論是在倫敦還是在德國的科隆,到處都是夢萊塢電影節,吸引人數眾多的觀眾。印度電影受到好評,而且在奧斯卡上得到提名。印度女導演米拉-奈爾的新片「季風婚禮」(Monsoon Wedding)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獲得金獅獎。

愛情+英雄+命運

印度電影的中心思想通常表達浪漫愛情,和從前一樣,這在現實中傳統的等級森嚴的生活中只不過是夢境。其他的配料是英雄,偶像和命運。根據這樣的配料加工成為情感片,當然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少不了的。對觀眾來說,場面要比故事重要,他們期待的是豐富的畫面,自然風光和背景,明星出場,激情沒完沒了。

夢萊塢電影的成敗還在於,那對西方耳朵來說十分異國風情的電影音樂。儘管有時音樂和電影沒什麼關聯,印度觀眾已經情不自禁地跟著唱了起來,一邊還起勁地鼓掌,而此時的歐洲觀眾對載歌載舞的反應卻來得比較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