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基督教在中國

2001年12月23日

不僅有學者,還有民眾對基督教長期以來持淡漠的態度。中國的文化是極端的內在性文化,強調各極平衡,接受一個創造一切的上帝不太可能。但是,如今正進行著一個奇特的轉折。

https://p.dw.com/p/1YCy
北京的主教:基督教能成為重建國家道德的精神力量嗎?圖片來源: AP

不久前,在柏林召開了一次非同一般的會議。來自中國、香港和台灣的宗教研究工作者與德國漢學家和學者一起,共同討論基督教、語言、翻譯和社會等問題。

這次會議結束十天以後,法蘭克福匯報在副刊中刊登了一篇有關這次會議的文章,作者吃驚地看到,中國人對基督教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其中不僅有基督教徒,而且也有在各研究所工作的知識分子。作者寫道:

奇特的轉折

「這些研究所是在1979年以後為了意識形態的需要在重要的大學和科學院中組建的。

十年來,這些研究院經歷了一個奇特的轉折。今天,那裡正在談論如何使基督教成為重建國家道德的精神力量。

這是過去絕無僅有的事。在中國,基督教除了有過幾次高潮以外,長期以來沒有成效。教會在世界上傳教時,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地區象中國這樣難以找到共鳴。

極端的內在性文化

相對來說,中國直接迫害教會的階段比較短暫,而且沒有什麼痛苦。對於傳教人來說,更糟的是人們對教會的淡漠,持這種淡漠態度的既有學者,也有民眾。

這裡的文化是極端的內在性文化,它認為宇宙內的各個極都互相保持平衡,所以一個創造一切的上帝形象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法蘭克福匯報的文章特別提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起的作用。

三年來,這裡有一個自己的基督教研究中心,它不斷舉辦研討會,與會的有全國的基督教專家。法蘭克福匯報的文章是這樣來刻畫這樣的研討會的:

「會上討論的主要問題是,中國以集體形式表現的自我,需要實現現代化,宗教信仰對這一現代化能帶來哪些好處。

例子之一就是美國信仰上帝,所以能取得成就。如此看來,會上討論的題材更多給人以探討某種功能的印象。要想使這個專題的研究獲得政治上的承認,這樣的功利主義外殼絕非無關緊要。然而在這樣的外殼下,往往包含有一些原則性的討論。

關鍵的題目是『罪孽』和『超驗論』以及把上帝視作『絕對善良』的理念,地面上的人擁有這個理念就可以達到『善良』的境地。現在,外國持基督教信念的科學家也可以在這個研究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