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埃博拉病毒突變 後果不明

2014年9月13日

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若不盡快遏制埃博拉病毒疫情,這種病毒就可能發生突變,變得更為危險。但其實該病毒的基因現在就已發生了突變。

https://p.dw.com/p/1DBM4
Ebolaforschung in Sierra Leone
圖片來源: Stephen Gir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宣佈將向西非派軍援助之後,在接受電視採訪中表示,有必要即刻採取措施遏制埃博拉病毒,否則它會發生突變,變得更易傳染,"然後就有可能也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

確實,一種病毒流行的時間越長,其基因變化就會越多。"如果病毒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它就不得不調整自己,適應新的環境。"漢堡伯恩哈德-諾赫特熱帶醫學研究所的病毒學家約納斯‧施密特-查納西特(Jonas Schmidt-Chanasit)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道:"而遺傳基因的一個微小變化,就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比如基因突變的後果,可能是大大提高病毒的感染能力,也可能是潛伏期縮短,亦或是發病症狀有變如更容易引發腦炎等。最不利的情況是,突變導致病毒的傳染途徑不再侷限於體液,而且也可以通過呼吸,那其後果將真的是災難性的。

Ebolaforschung in Sierra Leone
史蒂芬•蓋爾(Stephen Gire/右一)及其研究團隊圖片來源: Pardis C. Sabeti

數百種突變

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對99個埃博拉病毒樣本的遺傳基因進行了測序分析。樣本取自78名今年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確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塞拉利昂患者。研究人員將這批病毒樣品的遺傳基因與以往埃博拉病毒爆發時的病毒基因相比,發現已有300多處不同。除此之外,單在本次采樣期間,埃博拉病毒就已發生了50次突變。也就是說,該病毒正在發生變化。

以美國布羅德研究所及哈佛大學學者史蒂芬‧蓋爾(Stephen Gire)為主的這支研究團隊在學術雜誌《科學》上發表論文,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好幾種突變已導致負責複製病毒的蛋白編碼區的氨基酸順序發生了變化,還有一些突變涉及對埃博拉病毒檢測的關鍵區域。假如在這些區域的突變持續下去的話,將會增加埃博拉病毒的診斷難度。

Ebolaforschung in Sierra Leone
舍克•汗(Sheik Humarr Khan)參與了埃博拉病毒的基因分析工作,期間自己也感染了病毒,不幸身亡。圖片來源: Pardis C. Sabeti

研究人員表示,根據總體數據推斷,"若本次疫情持續不止,病毒將會得到適應機會,這表明迅速遏制疫情很有必要"。

後果不明

史蒂芬‧蓋爾表示:"我們不知道病毒基因的這些變化是否和本次爆發的嚴重程度有關聯。"施密特-查納西特確認說,單憑基因的變化,不可能推斷出這些變化的實際影響。他表示,即便一個病毒的突變率很高,也並不一定意味著它就更危險,因為很多變化都很微小,很多根本就沒有什麼影響。

突變頻率低於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以突變快而著稱。研究人員每年都得研發新的流感疫苗,因為一年以後,流感病毒已突變得可謂"面目全非",使上年的疫苗毫無作用。

施密特-查納西特表示,令人慶幸的是,埃博拉病毒不像流感病毒那樣多變,因為其基因結構與流感病毒的截然不同,但它的突變速度還是快到足以使其產生耐藥性和對疫苗的耐性,而且恰恰是針對目前正在研發的藥物和疫苗。

基因變化並非實質問題

施密特-查納西特認為,雖然人們並不能排除埃博拉病毒有朝一日或許也會演變到通過呼吸即可感染的可能性,但這一"可能性很低",因為就目前患者的發病症狀以及感染途徑來看,本次疫情和過去的埃博拉疫情沒什麼區別。

"這一次是因為其它方面的原因,才使得疫情如此嚴重。"施密特-查納西特如是說。他表示,問題並不在於埃博拉病毒的突變,而是在於人們缺乏隔離病房和病床,缺乏應對埃博拉病毒的經驗。

作者:Brigitte Osterath 編譯:施彥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