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在中國長大的德國著名偵探小說家

2009年8月7日

在見到英格麗特‧諾爾時,人們會覺得這是一位可愛的老太太。誰也不會想到她已經製造過很多次謀殺,那些謀殺案絕不乏想像力和創造性。但不要害怕,英格麗特‧諾爾只是一名寫字台殺手。她是當代最成功的德國偵探小說家之一。這個德國醫生的女兒是在中國出生和長大的。

https://p.dw.com/p/J5ah
英格麗特‧諾爾在花園裡接受德國之聲記者的採訪圖片來源: DW/Schaaf

這位73歲的女作家至今仍然懷念她在中國度過的童年。英格麗特‧諾爾(Ingrid Noll)的父母於上世紀20年代末移民中國,原因是她的爸爸聽說中國需要醫生。女作家於1935年生於上海,她跟她的兩個姐妹一起在南京長大。那是她們的父親行醫的地方。英格麗特‧諾爾這樣敘述她的童年:

「我對中國有非常美好的回憶,那是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主要在南京。沒有上學,是我們的父母教我們的。我們有許多小動物和一個大花園,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

英格麗特‧諾爾在南京生活到13歲。二戰後,她不得不跟家裡人一起於1949年返回德國。在波昂巴德歌德斯堡,她第一次進入一個正規學校。對諾爾來說,由於她此前完全生活在中國,因此,回到德國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

「那是讓我們震驚的。我的父母老是講他們的思鄉之苦,因為那裡有他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見過的親戚,我的父母強烈地懷念著家鄉,告訴我們,德國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而我們來到的這個國家卻是被戰爭摧毀了的。」

那時德國什麼都緊缺。戰後的食品是定量供應的。英格麗特.諾爾的家庭必須靠食品票證求生存,這跟他們在中國的生活條件有著非常鮮明的反差,

「如果我說中國是我的家鄉,那不完全正確,因為我是一個外國人,而不是當地人。可是我真的非常愛中國。那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我們有中國員工。如果要敘述我們曾經過著怎麼樣一種殖民主義的生活,那是有點尷尬的。我們有一名廚師,一名雜工,他們為我們做所有的事情。那是一種非常友好的關係。」

早在中國的童年時代,諾爾就開始寫作了。那時她把她寫的故事藏起來,埋在花園裡,不讓她的父母和姐妹們發現並閱讀。後來她在波昂學日耳曼學。但她認為那些課程是絕對枯燥乏味的。

她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寫作。1959年結婚後,英格麗特‧諾爾在她丈夫的診所裡當助手,此外還要教育撫養她們的3個孩子。她的丈夫也是醫生。直到孩子們長大了,離開了家,房子裡空出了一個房間,她才在那裡重新獻身於寫作事業。剛開始時,這位暢銷書作家試著寫兒童故事和短故事。直到她55歲時,她的第一本長篇偵探小說"公雞死了"(Der Hahn ist tot)才給她帶來了突破,這是從兒童故事向偵探小說的轉折,她認為只能這樣解釋,

「人們認為這兩種東西相距甚遠。可是也許可以這樣來解釋:我始終非常平和,從來沒有打過我的孩子們,在所有的領域都做得不錯。然而在某個時候,失落降臨到我的心裡,然後就產生了謀殺和凶殺的動力。」

這位多次獲獎的女作家的所有偵探小說都是暢銷書。她接下來寫的"愛人的頭顱"(Die Haeupter meiner Lieben)和"女藥店主"(Die Apothekerin)甚至被拍成了電影,進入了德國電影院,她的"羅生門的玫瑰"(Roeslein rot)被譯成了中文,也在台灣出版。

英格麗特‧諾爾作品的特色是其冷嘲熱諷和她敘述故事時那種潛藏著的幽默。她的故事主角多半是女人,她們紛紛結果她們覺得討厭的男人的生命。儘管這些偵探小說寫的是謀殺和死亡之眠,一切卻以一種輕鬆明快的風格表現出來,讓讀者不時發出微笑。

在中國度過的童年塑造了英格麗特.諾爾。但至於她的長篇小說裡是否會出現一個中國女謀殺者,她卻覺得不太可能。她說,她沒有把握,因為她不知道這是否會成功。她可以設想的是,也許她筆下的一個女人會在中國展開謀殺。

「我可以從一個女旅客的視角來寫,但不是從一個在那裡生活的成年人的角度。 我沒有這樣的視野。」

作者:Chi Viet Giang / 平心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