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政府給菲律賓的「微薄捐款」引爭議

2013年11月14日

超級颱風「海燕」重襲菲律賓中部,造成傷亡慘重。歐盟及多個國家相繼馳援菲律賓。中國政府承諾捐助20萬美元,與其他國家相比,「微薄」捐款引發爭議。

https://p.dw.com/p/1AHSs
epa03948957 Filipino typhoon victims view a US Blackhawk transporting a load of boxes of bottled water arriving in the super typhoon devastated city of Tacloban, Leyte province, Philippines, 14 November 2013. Aid workers and relief supplies were being poured into eastern provinces hit by Typhoon Haiyan, which aid agencies and officials estimated has left thousands dead and staggering destruction in its wake. EPA/RITCHIE TONGO pixel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超級颱風"海燕"重襲菲律賓造成近萬人傷亡,歐盟及多個國家相繼馳援菲律賓。歐盟委員會緊急宣佈向菲律賓提供300萬歐元的首批救災援助,另外美國政府向菲律賓提供2000萬美元援助,日本、英國、澳洲、德國為菲律賓提供的援助款分別為1000萬美元、960萬美元、2930萬美元、150萬歐元。香港、台灣兩地政府和民間的捐款行動也已啟動。最新消息稱,美國在派出飛機參與救援後,航母艦隊已抵達菲律賓參與救災行動。

11月8日,中國政府和紅十字會宣佈對菲律賓的援助約20萬美元;這個數目與近年熱衷於援助他國的中國政府以往援助數目相比,顯得異常"微薄" ;11月13日,習近平以國家主席身份,在颱風重災數日後向菲律賓政府發出慰問電。英國《每日電訊報》、路透社和《紐約時報》相繼就中國捐款"不大方"報導,指中國此次援助有損形象,無法承擔"負責任的大國義務";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11月13日發文分析,北京政府對菲律賓這次災難的冷漠態度,與近年中國政府對菲律賓採取的孤立外交政策有關。

11月14日,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發文,援引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心伯觀點認為,中國政府對菲律賓的援助,考慮了中菲兩國當前關係及中國民眾感受,強調中國民眾對菲律賓近年在南海問題上的挑釁很反感。他同時認為西方媒體就中國援助進行批評,是在挑拔是非和製造矛盾。

對此中國網友中間也出現分歧,據"騰訊網"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近70%高比例的民眾表示不該援助菲律賓;但亦有為數不少的網友對中國政府的表現提出批評,認為政府考量政治因素,把人道主義置於其後;網友"枯榮"表示"七成網民反對援菲律賓,顯示出公眾無法分清"政府"和"人們"的概念,也是政府多年來煽動民族情緒取得成功。"

Ein Arbeiter verlädt am 10.11.2013 auf dem Flughafen in Frankfurt am Main (Hessen) Hilfspakete in ein Flugzeug der Lufthansa. Die Hilfsaktionen für Opfer des verheerende Taifuns "Haiyan" auf den Philippinen laufen auf Hochtouren. Von Frankfurt aus ist ein Flugzeug mit Hilfsgütern nach Manila gestartet. Foto: Fredrik von Erichsen/dpa
德國準備運往菲律賓的物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人道主義應該超越政治紛爭"

2011年,一場熱帶風暴襲擊菲律賓後,中國在當時提供了1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2012年4月起,菲律賓護衛艦欲抓扣中國漁船,再引爆多年間的南中海爭端問題。2013年9月18日開始的菲律賓、美國聯合軍演再為南海緊張形勢火上燒油。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本周一的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捐贈數額是否對應於當前中菲兩國的冷淡關係時,秦剛拒絕作答。

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的創辦人劉開明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中國政府一向"慷慨",以塑造一個大國形象,而這次對菲律賓的捐助,應該考量兩國的外交關係之後的決定:"應該是島嶼爭端、政治問題的影響,在外面看來中國是'土豪',財大氣粗,捐其他地方的時候動轍就是很大數額,現在捐的這個數額在我看來,不捐更好一點,捐這麼少讓人感覺不可思議。我覺得政治是一回事,人道救援是另外一回事。"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楯也向德國之聲表示,災難當前,任何國家政治都應該閃避到人道主義的後面:"在面臨救災和人道主義援助這些問題上,往往應該是超越國界的,超越政治爭紛,在這個世界上,人應該排在第一位的。"

GettyImages 187922751 Philippines army soldiers and workers load an army truck with bags of rice to be distributed to typhoon survivors, at Tacloban airport on November 14, 2013. The United Nations estimates 10,000 people may have died in Tacloban alone, where five-metre (16-foot) waves flattened nearly everything in their path as they swept hundreds of metres across the low-lying land. AFP PHOTO / Nicolas ASFOURI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NICOLAS ASFOURI/AFP/Getty Images)
李楯:人道主義應該超越政治紛爭圖片來源: Nicolas Asfouri/AFP/Getty Images

"以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凝聚人心,值得警惕"

李楯也就《環球時報》所稱的"尊重民眾感受"及網路調查中有近七成的人不願意捐助菲律賓一事發表了看法,他認為近年,中國政府確實經常祭出"民族主義"等法寶,來"凝聚"社會矛盾頻發背景下的人心,這樣的教育根植於民眾心底,使很多人的價值觀發生扭曲:"在這些年來,形成一種不是很好的傾向,以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來凝聚人心,這非常值得警惕。"

劉開明也表示,即使存在政治糾爭和兩國矛盾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可以借鑑香港政府作法;香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已通過決議,11月15日向香港賑災基金拔款4000萬港幣,以用於包括對菲律賓在內的賑災需要;儘管由於2010年發生的馬尼拉人質事件,一度使香港和菲律賓關係緊張。但風災發生之後,香港政務司長鄭林月娥表示人質事件引申的問題和風災是兩回事,援助工作純粹是基於人道立場,也相信市民會普遍支持。而香港的民間機構樂施會等也組織民間力量,迅疾投入救援工作。

作者:吳雨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