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青年日談做德國青年難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8月12日

1999年,聯合國大會把每年8月12日定為「國際青年日」。今年的國際青年日主題是「多代社會中的青年」,無論在戰火紛飛、危機重重的第三世界國家,還是同樣處在危機中的西方世界,青年人在「多代社會」的日子都不好過。德國之聲一名實習生就自己的一代發表評論如下。

https://p.dw.com/p/5RDe
年輕人在喝酒圖片來源: Illuscope

年輕人在西方富裕社會裡沒什麼可為年輕而高興的。問題不在於多一些激素,或者缺一些歐元,而在於服裝、音樂和觀念方面的生存不安。臉上長滿粉刺,家長漠不關心,手機裡的「值」用完了,這些問題總是出現在初戀發生之後。青春期內,大腦整個更新一遍:冒險精神,語言,睡覺節奏,邏輯和理智都有點不合拍了。

同時,這個人生中特別困難的階段也提供巨大的機會:經驗的缺乏往往由青年人通過自己的奮斗來填補,那樣的奮斗是成年人很難實現的。但當前沒有誰願意對此加以利用。年輕的一代沒有真正的興趣愛好。在西方國家裡,許多年紀大些的人在跟年輕狂想症,跟對自己年齡增大的恐懼搏鬥。時代的精神是:保持健康,保持少相。年紀大的人要顯得少,而給真正年輕的人留下的機會就很少了。

整整一代人在「必須」和「可以」之間的溝塹前心驚膽戰。班級出遊,體育,派對,網路……在最年輕的那些人身上壓著的是巨大的壓力。要精明,要參與,要靠前:許多年輕人今天已經無法承受身邊的速度和壓力。在德國和其它歐洲國家勞動市場改革之後,這會變得更嚴重。一旦被淘汰出局,就會被捲入越來越嚴重的無能和越來越嚴重的喪失自身價值的螺旋之中。沒有興趣愛好的一代在抬腳進入真正的人生之際,越來越多地碰得鼻青臉腫。

德國的年輕人在一種任人宰割的氣候裡長大。他們的父母,在德國東部沒有勇氣,在德國西部只有厭煩,他們無能為力地聽憑政治和全球經濟擺布。以前,比如二次大戰後是:如果父母建設起了什麼,子女只要下手去撕裂,以求脫離牢籠,以求自我解放。

然而在新的千年裡,以前在西方國家流行的青年逆反怪像已經過時,這種逆反的事情今天由大康采恩首腦層的高級人士和他們強有力的戰略家們來做了。而德國和歐洲的家長們今天又有多少東西可以讓子女們去撕裂一番呢?他們擁有的是二手車,太少的時間,還有一個赤手空拳大戰經濟危機風車的政府。

當然,國際化中的失利者也可以是完全另一種面孔:在撒哈拉以南,幾乎每3個兒童裡有一個為養活自己和家庭而工作,在亞洲是每5個兒童裡有一個。全世界至少有30萬兒童士兵手持武器以求生存。聯合國兒童公約對他們的作用,與對全世界2000萬難民兒童作用一樣的少:沒有不受傷害的權利,沒有受教育、休養、與父母一起生活的權利,沒有受到特殊保護的權利。

放眼天下,這方面的景象幾乎一樣糟糕。但歐盟的南歐和東歐成員們正在做另一樣事情:一批起步者,一批懷著「飢餓感」的年輕人,他們已經介入了政府行為。年輕的國家搞年輕的政治,勇敢而充滿前景。這給人以希望,包括在工業國的富裕島上。

(實習生Margret Steffen / 平心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