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90809 Außenpolitik BTW HF

2009年8月21日

擔任8國峰會主席、歐盟輪值主席、改善同美國僵化的關係,這些重大事件使德國黑紅大聯合政府自上台伊始,就忙得不可開交,有一系列的外交政治問題需要處理。德國總理基民盟政治家梅克爾、德國外長社民黨政治家施泰因邁爾就所有這些工作進行了分工。德國之聲記者就過去4年來德國政府的主要外交活動發來專題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JFiH
外長和總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從布希到歐巴馬-德美之間關係發生變化

自梅克爾踏入德國聯邦總理府、開始擔任總理的第一天起,改善德美之間僵化的關係,就成為她外交政治的一大目標。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和梅克爾的前任施羅德因後者不支持伊拉克戰爭而不和,致使德美關係明顯降溫。梅克爾在走馬上任正式擔任聯邦總理前夕,已經針對這一情況發出了呼籲:"我們必須就德美之間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討論,必須就這些問題展開公開、坦誠和友好的討論。"

基民盟主席梅克爾在擔任聯邦總理後,首先著手改善同美國總統、共和黨政治家喬治‧布希的關係。梅克爾的努力贏得了布希總統的好感。布希總統對這位新上任的聯邦總理總贊賞有加,"當我們雙方討論世界政治的現實話題時,我們都在努力嘗試共同解決這些問題。我非常重視梅克爾總理對問題的判斷。"

Barack Obama und Angela Merkel in Dresden
歐巴馬和梅克爾圖片來源: AP

但是,梅克爾也會對美國總統提出批評,比如在美國政府的氣候保護政策問題上,以及在關塔那摩監獄問題上,梅克爾都做到了直言不諱。當然雙方並沒有在公開場合下討論這些分歧性意見, 而是放在了在梅克爾選區裡舉行的野豬肉燒烤活動時,或者是放在了布希德克薩斯州的農場裡。在梅克爾政府的努力下,美國總統最終還接受了德國政府的要求,不向恐怖襲擊活動頻繁發生的阿富汗南部地區派遣德國軍隊。

然而,當後來作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的歐巴馬訪問德國期間,提出要在柏林的布蘭登堡門前作選戰演說遭到拒絕時,德美關係再次蒙上陰影。由於德國不同意讓這一重要政治地點成為美國總統競選的演說地,梅克爾總理對這位時任伊利諾伊州參議員說了不,歐巴馬只得移師距離布蘭登堡門數百米遠的勝利柱前,對20多萬名興奮的民眾發表演說。

雖然歐巴馬通過他的這次演講,在入主白宮之前就贏得了廣大德國老百姓的好感,然而歐巴馬同梅克爾的關係卻並不親近。雙方在開始接觸時的那種距離感並沒有瞞過公眾的眼睛。如今梅克爾和歐巴馬已經找到了一個展開友好的專業式合作的方式。這兩位政治家在進行過多次長時間談話以後,增進了相互之間的瞭解和尊敬。 2009年6月,當梅克爾首次到白宮訪問時,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梅克爾表達了他的敬意,"我十分欣賞梅克爾總理的智慧和坦誠。我同時也很欽佩她的領導能力和她的務實精神。"

歐巴馬上台後,美國政府推行的致力於對話的外交政策以及裁軍努力和為氣候保護所做的努力都得到了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6月,歐巴馬總統再次到德國訪問並參觀了德勒斯登和布赫瓦爾德前納粹集中營。1945年該集中營被美軍解放。在那裡,歐巴馬還對當年被囚禁的人所遭受的苦難,發表了令人感動的講話。

德俄關係-夥伴關係道路上出現各種障礙

Deutsch-russische Regierungskonsultationen: Merkel und Medwedew
梅德韋傑夫和梅克爾圖片來源: AP

俄羅斯對於德國聯邦政府來說是個不大好打交道的夥伴。梅克爾總理曾多次提醒俄羅斯,要尊重媒體自由和集會自由,但雙方的矛盾早已不再僅限於公民權利方面。更大的問題是,俄羅斯政府同西方夥伴之間的信任關係大大打了折扣,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布希政府計劃在東歐國家設置導彈防禦系統。2007年,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丁在慕尼黑安全問題國際會議上對美國和北約提出強烈批評,是俄羅斯憤怒情緒的一次大發洩,一些政治觀察員甚至由此回憶起冷戰時代。

2008年夏天,俄羅斯和喬治亞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次戰爭再一次影響了俄羅斯同德國以及同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當俄羅斯撕毀了在歐盟調解下同喬治亞签署的六點和平協議,公開表示承認喬治亞分離省份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時,梅克爾總理提出了抗議。她指出,俄羅斯的這種做法違背了國際法。儘管如此,梅克爾還是保持了同剛剛上任數周的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之間的對話。梅克爾在接受德國公法性電台-德國電視二台的採訪時,曾談到了在當時的困難時期,她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最初接觸時的情景,"我是在將他視為夥伴的基礎上同他會談的。那時我們剛剛開始接觸,相互都還不瞭解。我到了索契,我們進行了非常坦率和真誠的談話。當然我也對他會執行六點和平協議表示信任。我強調說,我們都不能令對方失望,否則將產生負面影響。"

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於2009年年初發生的天然氣之爭再次引起了一場危機。俄羅斯政府第一次較長時間地中斷了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當德國政府指責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都應當對矛盾升級承擔責任時,俄羅斯表示了強烈的不滿。為了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實現能源進口多樣化,德國加緊了對中亞地區天然氣的開發利用計劃。由此而產生了納布科天然氣管道協議。根據迄今達成的協議,該管道將在未來繞過俄羅斯,將裏海的天然氣輸送到向中歐地區。

雖然德俄關係因不少原因而疏遠,但兩國政府最近以來再次展開了友好合作,比如在戰勝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鬥爭中。俄羅斯也因這場全球性危機深受其害。

阿富汗-一個難以恢復平靜的地方

Steinmeier und Karsai
施泰因邁爾和卡爾扎伊圖片來源: AP

繼續留下,堅持不懈。這是駐阿富汗的德國聯邦軍目前所奉行的原則。對於在北約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框架下派駐阿富汗的4千名德國聯邦軍士兵來說,現在仍然看不到撤軍的前景。由於阿富汗北部地區也越來越危險,德國大聯合政府決定,繼續向那裡增派士兵和物資以及增加對阿富汗安全力量的培訓。梅克爾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幫助阿富汗的軍隊和警察部隊承擔起保衛自己國家安全的責任來。現在他們還沒有具備這個能力,因此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幫助。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同阿富汗政府的觀點一致。我在這裡要再次強調的是,我們不會放棄這項工作,我們會一步一步地完成這個任務。"

由於阿富汗直到如今仍然沒有出現較大的進步,因此德國政府也在思考一些不願意引起公開討論的問題。比如究竟還要向阿富汗這個有生命危險的地區派遣多少聯邦軍士兵。現在恐怖組織塔利班仍在不斷向德國國防軍在昆都士的營地以及德國巡邏隊發起襲擊。一名德國士兵在講述他的經歷時說:"我們在出發前知道在阿富汗會隨時遇到危險。但沒想到會是這樣的。比如我們會遭到襲擊,會有人向我們開槍,我們還會遇上炸彈。派駐之前我們並沒有想到,會遇到這麼錯綜複雜的埋伏行動和槍擊事件。"

民意測驗顯示,大多數德國人都表示反對向阿富汗派兵。這也是聯邦政府希望盡快讓這個話題從選戰中消失的原因。對於民眾反對的聲音,德國政府的回答是,德國在阿富汗推行的是軍事行動與重建工作相結合的方案,並強調說,這是在阿富汗取得成功的關鍵。

德國大聯合政府4年來一致認為,如果過早地放棄在阿富汗的努力必將前功盡棄。而且美國新總統歐巴馬領導下的政府,也決定加大對塔利班和其聯盟勢力的軍事壓力。前德國國防部長施特魯克曾說過,德國是否安全也取決於興都庫什山脈地區的安定。這句話如今仍然對德國政府的阿富汗政策發揮著作用。然而阿富汗使命耗費了德國政府的大量資金也是不爭的事實。僅去年一年阿富汗使命就讓德國政府付出了5.3億歐元。

中東和平遙遙無期

Nahost Frank-Walter Steinmeier in Israel bei Ehud Olmert
施泰因邁爾和奧爾默特圖片來源: AP

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訪問中東地區的次數超過了其他任何地區。迄今這位社民黨政治家對這個地區進行了14次訪問,並同許多重要人士舉行了會談。會談中,他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及其他鄰國之間的衝突進行了深入的瞭解。設在柏林的德國外交部也多次成為國際中東會議的地點。施泰因邁爾表示"要想真正解決問題還要靠衝突雙方。但是德國和歐盟的其他成員國可以協助改善框架性條件,並以此來支持談判雙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這當然是施泰因邁爾的美好願望。即便施泰因邁爾認為解決中東問題出現了一線希望,這些希望也會在轉眼之間消失。為了推動中東和平進程,施泰因邁爾甚至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持訪問大馬士革,並要求將敘利亞納入中東和談進程。

然而德國黑紅大聯合政府所期待的中東和平並沒有到來。2006年夏季爆發了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戰爭。 以色列於2009年冬季對加薩地帶的攻擊行動,更讓執行解決中東問題的國際路線圖計劃一時間成為泡影。在中東發生的一系列戰爭中,德國總是站在以色列一邊。比如梅克爾總理將造成了數百名平民百姓死亡的加薩戰爭的責任推給了哈馬斯。梅克爾說,正是由於哈馬斯的火箭彈襲擊,激怒了以色列方面。她還向以色列總理表達了這一立場。德國政府發言人施泰格在總結梅克爾同以色列總理的有關會晤時強調說:"會談中,德國總理和以色列總理達成了共識並明確強調,該地區局勢嚴峻,這個責任應當由哈馬斯來承擔。"

德國政府的這一偏袒立場,使其在巴勒斯坦公眾中的信譽大受損失。雖然各方進行了各種外交努力,但是可以說,現在的中東局勢比4年前更為嚴峻。如今,國際社會只能寄希望於美國總統歐巴馬,希望歐巴馬能夠向衝突雙方施加更多的壓力,推進中東和平進程。

作者:Nina Werkhaeuuser / 韓明芳

責編:石濤